C06:娱乐新闻·看电影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C06:娱乐新闻·看电影

海战淹没了其他一切

2014年12月18日 星期四 新京报
分享:
崔岷植的表演在全片处于当仁不让的灵魂地位,同时也是影片最有价值的部分。
《鸣梁海战》在美工方面极尽细致,为海战场面绘制了大量概念图,每一幅都极为精美。

  《鸣梁海战》68分

  NO.477 观影时间:12月17日

  观影地点:国瑞城百老汇影城

  观影人数:15人

  12月12日于内地上映的韩国电影《鸣梁海战》是导演金汉珉继2011年的《最终兵器:弓》后的又一部古装动作电影,影片又一次展现出导演对此类题材的敏锐嗅觉,在韩国获得了打破影史票房纪录的佳绩(观影人次超1700万),成为韩国今年的最大话题作。影片本身存在诸多主旋律与动作片惯有的问题,但仍保证了一定的整体质量。而对民族情绪与爱国精神的渲染更是切中本土观众的心理需求,加之展现出极高工业标准的海战场面,引爆票房并不意外。《鸣梁海战》在我国引进之后,依然延续了韩片在中国屡战屡败的历史,上映一周总票房不到2000万元,或许韩国片方应该考虑改变出口影片的策略,放弃本土票房大作,转而出口韩流偶像出演的浪漫青春片才是上策。新京报观影团于昨日组织观众观赏了这部影片,参与的读者观众为该片打出68分的平均分。撰文/竹中

  虽大英雄亦恐惧

  “今臣尚有战船十二,出死力拒战,则有可为也。……战船虽寡,微臣不死,则不敢侮我也。”这是历史上的李舜臣在鸣梁海战前上奏给朝鲜国王的侃侃数言。而“今臣战船,尚存十二”则至今镌刻在韩国海军军官学校的墙壁上。有这样真实的经典战例做基础,电影《鸣梁海战》至少保证了一部电影的根骨,即使仍有韩国人有夸大意淫本国历史的倾向,但金汉珉对这一主旋律题材的精确把握,依然呈现了成熟电影工业的气度。

  影片的海战戏长达一个小时,为视觉效果计当然有不少看来颇显夸张的战斗场面。当然鉴于鸣梁海战原本就是一场看似不可能的豪壮胜利,导演在基本史实不出错的情况下,做一些主观的想象和设计也情有可原。战斗中的元素也足够丰富热闹:利用漩涡的诱击;接舷后白刃战;弓箭、火铳、火炮多种武器花样翻新——再加上延续自导演上一部作品《最终兵器:弓》的凌厉剪辑风格,这六十分钟可谓高潮迭起、气势磅礴。除去不时切入的观战百姓稍显呆板外,确实拍出了以弱胜强时那股一夫当关的气魄。

  以少胜多的好看,在于极度恐惧所激发出的超越表面悬殊差距的力量。导演金汉珉深知其中三昧,花大把时间来铺陈大军压境之时的孤绝气息:军中士气涣散、唯一龟船被烧、满船被俘朝鲜兵的首级漂海而来。然而,灰暗色调中,鸣梁海上海流冲击所发出的百鬼夜哭之声,将势单力孤的朝鲜海军之危局写到极致的同时,却也成为李舜臣取胜的最大机遇。“必生则死,必死则生”的立意与《最终兵器:弓》赴死的父亲教给男主角的话如出一辙:“害怕吗?害怕你就好好直视这恐惧,只有这样你才能战胜它。”恐惧本身才能让背水一战的决绝彻底释放。这种对压抑气氛的铺陈也让影片突破了主旋律影片中正面人物高大全的窠臼,让绝境中的英雄形象更显丰满。李舜臣虽然在军前指挥若定,不惜以严刑峻法整饬军队,但在内心之中他也要对抗怯懦,午夜梦回也会于麾下牺牲的同袍面前泪洒长襟。崔岷植的克制表演看似不动声色,却不断完成着威仪与脆弱的互相转换。

  唯主旋律擅煽情

  当然在海战场面长达一个小时、内地版又删减20分钟的情况下,影片在叙事和人物性格上很难有太多的发挥空间,那段在李舜臣梦境中对其心理描写的描写也很快被动作场面打断。而除去李舜臣之外,影片对大部分人物的塑造都是浅尝辄止,成为铺陈满满的动作场面的牺牲品:朝鲜方面的失败主义者、日本人中同情朝鲜的和平分子、潜伏在日军的朝鲜间谍,每个设定都已是人物的全部,他们更多都只是战争中某种立场的符号而已。而侵略的日军一方更加都是纸片一样的人物,与中国内地的“抗日神剧”相比并不高明多少。恐怕熟悉这段历史的观众也很难分清他们之间有何差别,或许只能靠衣服颜色来区分吧。柳承龙饰演的“海贼王”来岛通总虽然声势吓人,但为何对李舜臣有切齿之恨在片中也毫无交代(历史上来岛的哥哥得居通幸为李舜臣的龟船所击毙),他在片中的张牙舞爪也因此成了虚张声势。

  人物不够只好煽情来凑。海战一幕一个长达十分钟的段落基本是影片对情感把控的缩影:被意外掳于敌船上的朝鲜间谍为了不让船只撞到己方,让自己在岸上观战的妻子打信号给朝鲜战船以击沉身在船只。这一段落混杂着西方式的个人英雄主义、东方式的家庭情感与韩国人的民族情绪,就如一杯浓度极高且味道奇异的鸡尾酒,虽然力道太过猛烈,却能直戳韩国人的心理需求,令其甘之如饴。而中国的年长观众观看这一段落估计会有恍如隔世之感:那种甚至带着几分浪漫色彩的牺牲精神,与整整五十年前《英雄儿女》中的“为了胜利,向我开炮”何其相似。而这种浪漫化了的民族情绪,也正是韩国观众所需要的。鸣梁一战在壬辰抗倭战争中并不是真正的转折性战役,但对于韩国民众却是刻骨铭心。没有宗主国大明的协助,却依旧能以少胜多,绝境逢生,映射着曾经弱小的国度在当代经济与文化上的起飞。而对影片中本国的英雄人物身上投射的多重情感,最后也大而化之为一种对整个民族曾经的自卑感的急切填补。再加上韩国电影如今在工业与类型化上的高水准,产生如此的票房井喷,也算水到渠成。而已经在运作中的续作,中韩合拍的《露梁海战》中将有大明军队出场,影片在前作描绘的亢奋民族情绪后将如何处理更为错综复杂的势力关系,值得注目。

  ■ 观众评语

  ●一个字:燃!虽然是韩国的故事,后半段却忍不住流泪,一个小时的海战部分硬桥硬马,动作场面毫不含糊,足以与好莱坞A级制作一较高下。氛围营造也见功力,前半段越让你觉得压抑,后半段就会越热血。

  75分

  ●影片提升民族自豪感的效应不可小觑,韩国观众为何对影片趋之若鹜也不难理解了。甚至很多夸张桥段,也是为这种主旋律热血提供出口的。

  70分

  ●跟导演的上一部《最终兵器:弓》相比,场面上又有进步,但情感上还是无甚长进。65分

  ●内地版删减了20分钟,应该都是文戏,海战比重更大看的是过瘾了,但人物塑造就不可避免地单薄,如同个个打了鸡血,只有崔岷植靠着行活表演苦撑。主旋律有时就等于不过脑。55分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