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用电报发请帖方式引发关注;目前发电报资费为一个字1毛4分钱,市内需2天左右
|
新京报讯 (记者李婷婷)近日,一位女士用电报给亲朋好友发结婚请帖的消息引发关注,不少市民来到位于长安街11号的电报大楼体验发电报的感觉,掀起一阵“复古风”。据工作人员介绍,目前发电报依旧是发一个字1毛4分钱,18年来都没涨价。但现在发电报的人越来越少,除了来尝鲜的,此前平均一周才有一个。
市民发电报给亲人祝寿
“我想发个电报,请问怎么发?”昨日下午,张女士走进电报大楼的电报业务柜台前,向工作人员咨询发电报的手续。
拿到电报单后,张女士在电报内容处写了“老哥,祝你生日快乐!”等字样,电报费共花了4.48元。张女士说,她以前没发过电报,得知有人用电报给朋友发请帖,她觉得这种形式很好玩,觉得用电报给家人送祝福很有意义。
和张女士一样去“尝鲜”的市民还不少,一位家住丰台区的女士说,她来发电报是想给母亲送上60岁的生日祝福。“我妈肯定很高兴,以前年轻时我爸就老给她发电报”,这位女士说,她父亲年轻时在部队当兵,与母亲离得远,那时两人的主要联系方式就是电报。而现在母亲很多年都没用过电报,所以她打算用“复古风”给母亲一个惊喜。
发电报价格18年没变
工作人员介绍,电报大楼是现在北京唯一能发电报的地方,资费是1毛4一个字,跟1996年定价时一个样。现在的电报单也跟那时一模一样。不过,电报现在比较慢,一般市内都要2天左右,有急事最好还是打电话。
该工作人员表示,现在来发电报的人很少,平均一周才会有一个,只有最近前去体验的市民较多。此前,电报内容一般以祝福类为主。
据其介绍,现在电报大楼的业务已严重“萎缩”,目前只保留了电报业务,并且电报业务也只是“捎带手儿”经营着,电报工作人员还要负责营业厅的其他工作。
■ 小贴士
●填写电报单时,需在“收报人住址姓名及电话号码”一栏填写详细信息。“电报内容一栏”必须严格按照“一字一格”来填写,共50个字格,标点符号也需写清。填写完后,工作人员在电报机上输入“电码”,然后打印出一张电报,需核对信息并签名,根据字数缴费。
●5公里内的电报是自交发时间起,扣除夜间停送时间(当日16:30时至次日09:30时),24小时内送达收报人。即2天内不一定能送到,如需准时送达生日祝福等,需酌情使用。
●北京新区,如海淀区等无电报收发传统。工作人员提醒,发至海淀区的电报有可能收不到。
●目前由于各地邮局收发电报的方式不同,收报人收到的“包装”各异且随机。有印着6位数电话号码的“老信封”、有邮政的普通牛皮纸信封、有EMS快递的信封,还有无信封的普通电报纸。
■ 讲述
“最忙时吃住全在电报大楼”
今年60岁的袁先生,在电报大楼工作了44年,是电报大楼的“元老”级职工,12月16日刚刚退休“告别”电报生涯。
如今的电报大楼,大门左侧的墙面上还留着“北京电报大楼,1958年9月28日竣工投产,是新中国第一个大型综合通信枢纽”字样。袁先生说,大楼还在,往日光景却早已不在。
说起过去的电报工作,袁先生很自豪,“当时电报多受欢迎啊。”那时候通讯不方便,长途电话也要排队,基本都用电报交流,每天的交换量能达到20万左右。6个小时内就送到的电报,可以解决很多紧急问题,尤其是遇到自然灾害等突发情况时。
袁先生回忆,1976年唐山大地震时,灾情严重,全国各地都往北京发电报,机器24小时不停运转,发来的电报下属邮局都发不完。每天送来的上万份电报需要打成卷,职工骑着摩托车往通县、大兴、顺义等区县送。电报大楼的员工忙不过来,没法回家,吃住全在电报大楼。“难以忘怀啊!”袁先生感慨。
上世纪80年代后,实行了“自动转报”方式,机器根据电报来的地址可以自动分发到各处邮局,不再需要人工分发。
袁先生说,后来随着业务发展,电报大楼不仅有电报业务,还增加了鲜花电报、吊唁电报、庆贺电报、生日电报等。市民发电报时,可以选择附赠鲜花,鲜花按等级收费,当时也颇受欢迎。
十年前起,随着电话的普及,电报很快衰落,但袁先生对电报的热爱却持续整个职业生涯。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