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走出公立医院之 困惑
原本,在国家卫生计生委层面预计要与事业单位改革同步推进的医生“多点执业”,去年形成了明显的“地方自主探索,最终促动中央”之势。今年7月,继浙江、深圳相继酝酿出台医生“自由”多点执业管理办法后,北京市卫生计生委也出台了《北京市医师多点执业管理办法》,进一步放开医生多点执业的“限制”,亮点包括:取消对执业地点数量上限限制,取消医生增加注册执业地点时、须向行政部门提交本单位同意证明的要求。
然而,之后也有医生和社会资本举办的医疗机构,通过媒体“抱怨”,北京的多点执业新政落地难、执行难。比如,很多区县卫生部门,在审批增加医师注册执业地点时,仍要求看原单位的同意证明。
走出公立医院的医生
多点执业、辞职都不容易
“目前,在很多公立三甲医院,只有连院长也要让三分的大专家,可以光明正大地多点执业,其他人要么老实呆着,要么私下出去,但风险自担。”年初,从北京一家三甲医院辞职,“跳槽”至北京宝岛妇婴医院负责筹建生殖医学中心的谢峰如是说。
作为北京五洲妇儿医院的执行院长,曾在公立医院工作多年的李虹坦言,因为种种限制,公立医院的在职医生,能够通过申请多点执业,来五洲工作的,还比较少。“目前,在五洲妇儿出诊的知名专家,多数是从公立医院退休或退休返聘的医生,他们受政策和医院的束缚小。”在这种情况下,五洲妇儿医院近年来更注重培养自己的医护团队,“我们更欢迎公立医院真正有能力的专家彻底走出来,在五洲组建自己的团队。”李虹说,对于少数来五洲“多点执业”的大专家,医院更倾向于让他们参与疑难重症的会诊,提高本院的医生团队水平。
但离开公立医院,谢峰投入社会资本办医的“道路”也并不顺畅。由于原医院和现医院不在同一个区,谢峰的执业医师资格、计划生育服务证、助产证等执业资格,还须走一套非常复杂的程序,重新注册、换领。“到现在,还没有完全办完”。此外,谢峰的妇产科市级专家和过去在三甲医院承担的课题,也将陆续“卸任”。谢峰说,在民营医院,要靠完全“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来树品牌,但“不得不面临学术上的失落”。
还在公立医院的医生
没精力多点执业
对多点执业新政,更多仍在公立医院工作的医生,感叹“没时间,没精力”。首都儿研所普通新生儿外科主任李龙说,就科室实际情况来说,没有一位大夫有时间和精力多点执业。“人的精力毕竟有限,有时医生晚上八九点,甚至十一点都还在加班,而且医院患者相对集中,多点执业可能还不如在医院出诊、手术救治的患者更多。”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腹部外科主任医师、科主任、肝胆病区主任吴健雄自从1985年毕业后就一直在医院工作至今。他告诉记者,医生多点执业是必然趋势,“多点执业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医疗资源的不平衡分布。但是,像我们这种医院估计会很少,优势资源的集中,对病人和医生都有虹吸功能,医生基本没有多点执业的时间。”
公立医院
更倾向于“团队”多点执业
对于很多三甲医院的院长,更愿意通过医联体、“混合所有制”等新的改革模式,自建新医院,或与社会资本办医“结盟”,再通过医联体内成员单位协作的形式,让医务人员整体“多点执业”。
本月,北京大学肿瘤医院,以技术、品牌入股的方式,将位于丰台区万丰路的北京新里程肿瘤医院,“改造”为医院的国际诊疗中心,提供“一对一”的胃肠肿瘤和胸部肿瘤诊疗服务。新里程肿瘤医院常务副院长陈克能介绍,为支持新里程肿瘤医院树“口碑”,北大肿瘤医院在胃肠肿瘤和胸部肿瘤的优质诊疗团队,将以“多点执业”形式,按病人需求,整体平移至新里程肿瘤医院。而陈克能本人,也是北大肿瘤医院的胸部肿瘤专家,肺癌手术的“一把刀”。
“过去,这家医院(指新里程)也曾经试过,多方招募专家和医生,但没有一个主导,没有统一明确的规范,很难形成稳定的团队,患者也不认。”陈克能坦言,理想丰满、现实骨感,中国的医疗现状是,患者跟着大医院,跟着专家走,“只有三甲医院优质医疗资源的全面参与,才能统一理念和技术,让社会资本办医立得起来”。
放眼北京,已经形成诸多由公立三甲医院牵头的医联体,医院体内成员单位之间的主要合作方式,就是三甲医院的医生护士,以“团队”派驻形式,有序、有限地多点执业。“现在不可能把公立医院推倒重来,所以,这种合作办医的方式,是公立医院改革和医生执业制度改革的最好试点”,陈克能认为。
多点执业难在何处
不可能因出台某政策一步到位
对于医生多点执业的广泛开展,宋冬雷也有自己的看法,“我认为医生多点执业的实现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不可能因为某个条例或某项政策的出台全部解决。医疗领域的改革举措通常涉及三个主体:医生、医院及患者,要在三者之间形成默契也需要一个过程。”
宋冬雷告诉记者他认为值得考虑的几个问题,首先,医生愿不愿出来是一个问题,“虽然很多医生对公立医院一肚子怨气,但也舍不得离开,我认为长期以来的机制已经让很多医生丧失了独立的精神,对医院有很大的依赖性,要让医生走出来,这也需要一个过程。”
其次,到哪儿去是需要考虑的另一个问题,“医生走出去都希望能够到比现有情况更好的机构去,对于国内目前有哪些机构是比公立医院更好的这个问题,不能否认一些民营医院确实能够做到这一点,但目前这类医院的数量极为稀少,所以很多医生在民营医院转了一圈,最后还是回到体制内。民营医院目前在国内也处于初级阶段,其的确有很多优势,但这些优势更多是在未来,而不是当下。”
语 录
目前民营医院的人才是哑铃形的,即两头大中间小,已退休医生及刚毕业的学生都占不小比例,年富力强的中青年医生比例较小。除了收入因素外,事业的进一步发展也是这部分年富力强的中青年医生考虑的主要问题,这部分则是民营医院很难提供的。
——中国医院协会副秘书长庄一强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