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06:好书致敬礼·现场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C06:好书致敬礼·现场

参与,以阅读的名义

2015年01月07日 星期三 新京报
分享:
欧阳江河(诗人,颁奖嘉宾)
蓝蓝(诗人,颁奖嘉宾)
王奇生(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颁奖嘉宾)
沈昌文(北京三联书店前总经理,颁奖嘉宾)
周濂(中国人民大学副教授,颁奖嘉宾)
梁鸿(左)与获奖者。
包刚升(复旦大学副教授,年度社科书获奖者)

  欧阳江河(诗人,颁奖嘉宾)

  中国最缺智性生活

  新京报书评周刊我每期都看。

  中国经济成长很快,但真正成为世界大国,对人类有所贡献的话,很重要的一点是建设公民的知识生活。而媒体品位很高、方向很纯正的引导,这个价值怎么估量都不过分。

  中国目前最缺的我认为是智性生活,阅读是读者作为一个个人在最孤寂的时刻与伟大的思想、伟大的心灵、伟大的写作相遇,这是最古老,也是最正确的方向。这是无论看电影或者现在这个读图时代的其他方式都无法替代的。希望新京报在这个方向上持续地努力,最后成为一个瑰丽的人文风景。

  今年我颁的艺术类奖给了罗森的《古典风格》,如果我来投票,我也会投它。有的书是在一个领域表达自己的才华、表达自己的见解,但是还有另外一个类型的书,它不是表达自己的看法,而是定义它。罗森的《古典风格》是定义了十七八世纪的古典音乐,我们对古典音乐很多的定义,是在这本书中得到了确认和汇集。这本书特别专业,但又是给普通听众的,带有知识和文化普及作用。这本书我等了很多年,我很早以前就知道这本书,这次终于等到杨燕迪先生专业素养深厚的翻译。艺术类的书现在更多颁给美术或者电影等门类,能够颁给这样一本古典音乐的权威、专业、奠基性质的书,我特别高兴。

  蓝蓝(诗人,颁奖嘉宾)

  浮躁的生活总需停下思考

  《小于一》是布罗茨基非常重要的一个随笔集,黄灿然说是上一个世纪最好的随笔集,尤其是对中国读者来说,我们和苏联一样有社会主义经验,在某些比较相同背景下,对知识分子会有一些启迪,我们对现实的思考,它的意义在这里。而不是我是写诗的,布罗茨基是写诗的,而是思想。

  现在有左派右派,诗人不选择站队,诗人选择思想,看这样的书一定会有帮助。

  所有的书都是一本书,看一本有用的书会给我们很多讯息,我们像猎犬一样循着这些讯息往下追寻,就会去找它涉及的其他领域,或者更深刻的书。会有几个有判断力的朋友推荐一些书,这样的人不是很多,我认为重要的书可能卖得不好,但对人类的精神生活起着巨大的作用,有的人可能觉得离得远,不读书,可是也会受到这些思想的影响,只是他不知道而已。

  长时间生活在浮躁中,他自己会停下来思考接下来怎么生活,怎么走下面一步的路,这种时候书的力量就凸显出来了,它会像磁铁一样,吸引大家过来。

  王奇生(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颁奖嘉宾)

  抢救鲜活的历史更重要

  《耳语者》是我极力推荐的书,我为什么要极力推荐?作者是我的同龄人,一位英国的史学者,他写的是斯大林时代普通百姓的生活和情感。我们知道,斯大林时代是一个特殊的时代,普通百姓的历史是非常难呈现的,我非常好奇他这本书是怎么写出来的。在后记里,作者做了一个很长的说明,他说为了写作这本书,总共采访了上千人,搜集了几百个家庭的民间的史料,非常不容易。

  这本书特别精彩,但是我推荐给中国的读者,不仅仅是因为他写苏联的历史写得很精彩,我实际上在想这本书能够给我们今天中国的人,中国的学者有什么样的示范性的意义,甚至警示性的意义?我作为一个学者,我能不能写出一本这样的书来?或者是,我们今天的中国是不是需要这样一本书?

  在写《耳语者》的时候,作者越来越意识到一个问题:时间太紧迫了,因为当他把这本书写完以后,当年采访的上千位当事人,很大一部分都离世了。那也就是说,那是在抢救史料。我们知道,做历史研究非常依赖文字材料,依赖档案馆里的档案;档案馆总有开放的那一天,只要没有天灾人祸把它消除掉,它总会在那个地方。但是,历史的参与者,历史的亲身经历者是有寿命的。他们很可能再过十年,最多再过二十年,很可能就会离开这个世界。那么,这一段历史,没有他们的参与和记录,会是怎样?

  所以,我非常期待这本书给广大的中国读者起一个示范作用。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参与,我们可以动员我们的爷爷奶奶参与,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写出我们自己的历史。我们也有很多学者,可以去做访谈,留下记录,这一段资料和集体记忆是任何其他档案和其他的材料所没有办法替代的。

  沈昌文(北京三联书店前总经理,颁奖嘉宾)

  对好书典礼心存感激

  我觉得今天的好书典礼很成功,非常好。做书这种事情如今在社会上遭到冷落,不被人关注,有很多书大家都忽略了,比如说孙机先生的那本《中国古代物质文化》就很有可能被读者忽略,但是通过书评周刊的好书评选,被广大读者所知,这是多么好的事情啊。

  新京报的好书典礼我参加过不止一次,新京报每年都能举办这种活动,我内心怀有很多感激。我今年已经85岁了,耳朵也听不清楚,但是2014年的好书书单,至少有一半我是看过的,我研究俄国史,《耳语者》这样的书会对我有很大吸引力。

  周濂(中国人民大学副教授,颁奖嘉宾)

  参评好书扩展阅读领域

  新京报以图书的不同种类来划分好书,这会让此前评选中很多“遗珠”之作能收录其中,而且会更加照顾不同种类图书的内在品质,而非以市场或读者的品位为导向,纯粹是以书的内在价值为评选标准,这点非常可贵。

  除了书单上的13本书,我还非常推荐一本2014年的译作《正义之心》,这本书从道德心理学的角度出发,去阐述政治哲学中需要解决的问题。这本是我个人2014年非常喜欢的书,但是很遗憾没有被收入书单。此外,《统治史》、《政治秩序的起源》这两本书因为和我研究的政治哲学领域息息相关,所以我的阅读感觉也很深刻。

  作为一个专业学者的问题,可能在于过于专业,导致眼光会很狭窄,而通过参与到新京报书评周刊的好书评选活动,我得以接触到不少不同领域的好书,比如说《古典风格》,我就是通过你们的书单了解后开始阅读的,今后我肯定会进一步持续关注书评周刊。

  梁鸿(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副教授,颁奖嘉宾)

  读者素质在提高

  我准备回家就给孩子买《古典风格》、《看不见的森林》,和《妈妈,为什么?》。虽然我自己的阅读以文学、文化类的为主,但这些方面的好书我也很有兴趣。

  总体来讲,我的一个观察是现在全民的阅读还是有一个趋上性,读者素质在提高,对阅读深度和广度的追求都有进步,这是好事。而媒体作为中介在其中的引导也很重要,当然不可能求全,但是公正性、关怀性,这些方面都更要谨慎,要坚持。

  韦森(复旦大学教授,年度经济书获奖者)

  很多观念需要重新认识

  哈耶克本身有两个东西特别值得我们共同来思考,一个是我们已经把自由、民主和法治写进了我们的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里面。但是什么是自由,什么是民主,什么是法治,这些东西我们今天都要重新认识。哈耶克在跟凯恩斯论战里面提出的很多经济学的东西,目前大家只能看到端倪,还感觉不到。但是我们过去30年的高速增长,银行负债已经这么大,经济在下行,会不会出现大的经济危机?哈耶克的经济理论是不是能够解释当下中国的这些情形?所以在《重读哈耶克》里面,我觉得无论是从政治、社会还是经济方面,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开放的民族,我们也希望能够以开放的心态迎接或者是接纳全世界人类几千年来,乃至近代以来的思想观念。我们只有把观念搞对头了,二十一世纪我们的民主、法治或者说和谐的社会才有希望。我们可以重读哈耶克,我也希望更多的青年人,更多的知识分子一起读哈耶克的东西。

  采写/新京报记者 柏琳 李昶伟 张弘

  包刚升(复旦大学教师,年度社科书获奖者)

  为社会贡献思想资源

  作为一位学者,我关心的问题是:对一个处在现代转型中的国家来说,学术界与知识界能够贡献什么?按照卡尔·波普尔的观点,一个社会的进步取决于有效知识的积累。这一论断揭示了进步的本质。这里的知识不仅包括科学、技术、工程和生产的知识,而且包括制度、法律与治理的知识。如果说前一种知识是与直接创造财富有关的,那么后一种知识则是与使创造财富成为可能的制度框架有关的。但是,在一些国家,后一种知识容易受到忽视。通常,这样的国家比较落后。在人类工业文明的发源地英国,不仅查尔斯·达尔文、艾萨克·牛顿这样伟大科学家的头像印在英镑纸币上,而且亚当·斯密这样伟大的社会科学家的头像同样印在英镑纸币上。

  在我看来,提供后一种知识是一国社会科学界的责任。在学术界与知识界,我们需要为民请命的人,需要舍身求法的人,需要特立独行的人,但是更需要为建设一个开放社会贡献思想、学术与知识资源的人。一个国家的发展限度,不惟独受到政治势力和社会结构的左右,更受到从精英到民众的思想与知识的束缚。很多时间,正是思想与知识决定着我们思考问题的视野和边界。

  那么,学术界与知识界能够为开放社会贡献思想资源做什么?从消极方面讲,我们至少可以做到不误人子弟,不制造虚假知识,不曲意逢迎。从积极方面讲,我们可以主动应对现代转型的重大问题,着眼全球经验,基于严密逻辑,贡献可靠的思想、理论、知识与政策。这既是我们的职责,也是我们的使命。

  嘉宾

  王宁(中央电视台主持人)

  重读昆德拉所有作品

  作为一个女人,可能需要补充更多理性的知识。我2014年在哲学和社会学领域读了一些书,比如《非理性的人》、《在西方的目光下》等。文学方面,2014年米兰·昆德拉的新书《庆祝无意义》我非常喜欢,由此发端,我2014年重读了米兰·昆德拉所有的书。现在的人做什么事情都讲究要有意义有目的,米兰·昆德拉的新书却反其道而行之,去解构人们生活中习以为常的“意义”。《庆祝无意义》的风格有点像昆汀·塔伦提诺的电影《低俗小说》,它的结构完全打破了我过去对于短篇小说的认识。昆德拉的书总能让我感觉出其不意却又在意料之中,但《庆祝无意义》的每个裉节儿都不是太像他过去的创作风格,其实对于米兰·昆德拉,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解读,有的人觉得他特别微观,有的人觉得他有一种“幽默的苛刻”,而我觉得《庆祝无意义》中,昆德拉更苛刻了,幽默也更尖刻了一点。他把一个看似司空见惯的日常事件或者一个平日里看见了就要指着鼻子骂的人,转换到男厕所、街心公园等特别不应该发生故事的场所去解构,其中那种讽刺感,你得反复看上个三遍才能理解。

  读者

  某读者(大学退休老师)

  每年都想来参加

  我关注新京报书评周刊好多年了,每年都想来参加好书致敬典礼,这一次通过微信报名,居然就抽中了,真是高兴坏了我。我个人爱看历史类书籍,我在签到台选中了一本《叶:百年动荡中的一个中国家庭》,就是想好好了解整个叶氏家族从晚清到“文革”结束这个动荡时段的变迁。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