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作为80后艺术家,郝量是少数派。少年时代迷上国画为此考入四川美院国画系。2014年3月在蜂巢当代艺术中心展出的“幽邃之地:郝量个展”是其在内地的首次个展;2014年拍卖市场也迎来了郝量热,上拍十件作品成交九件,且其长卷《云记》在佳士得上海拍出了675万元的高价(估价280万-380万元)。
谈个展 毁画是想再等等
新京报:为何会以“幽邃之地”来命名个展?
郝量:是和策展人朱朱一起商量的名字。幽邃是《二十四画品》的一品,借用古人的一个形容词。我一直认为中国绘画有很强的内在抽象性,《诗品》是从诗歌来的,《二十四画品》是从《二十四诗品》来的。中国画有个特别之处是不直接描绘生活,像中国诗歌一样通过虚的东西来反映社会。这些是我所追求的中国画的核心。我对观念或概念的思路有个人的体会,更倾向于形而上;同时幽邃本身也是从《诗经》中来,我的作品讨论的还是不变的事物,山川树石从古至今没有变过,是人变了,社会变了。
新京报:对于个展中的长卷,策展人朱朱曾聊起,你在画完之后觉得不满意就销毁了一半,能讲讲为何重画?
郝量:个展原定2012年,当时我便希望再等等,想作一幅大画。我画的是手卷,叫《水火不容》,65厘米高15米长,我想画出当下状态,将难以言说的焦灼放在作品中,这是在学习古人的工作方法。当时想用半年时间来完成。结果达不到预期,构图上也有问题。2013年国庆期间,我想了许多天,天天跟自己较劲。最后决定裁掉。
2014年我就没有再毁坏作品,去年我所有的绘画更加有秩序感,造型上更讲究。
谈水墨当代性 传统需转译
新京报:近几年当代水墨热,你怎么理解当代水墨?
郝量:现在新水墨、新工笔都是采用二元对立式、用新与旧的对比来描述。我是用中国画的方法来工作,我讲究文本、艺术史、绘画质感、语言,我更愿意将这些归纳在当代艺术工作范畴内。这样它可能会与油画、装置、影像并置,我没有把自己放在新水墨、新工笔范畴里。
新京报:你的老师徐累曾谈到他所走的就是回望传统,进而重新激活传统的路。而你的创作也被认为是“以一种演绎的方式回望”?
郝量:我跟徐老师经常讨论怎么来认识古代这些问题。传统有些东西不能直接去学,一定要转译。它的现代性是通过转译来重新发掘,而不是摆在那就有现代性。
新京报:什么时候开始意识到自己是在激活传统?
郝量:我没有刻意地去意识,我更喜欢回应当下。我研究晚明理论,类似晚明的复古派也不是我们想象中的迂腐,他们其实也是一种激活。而我的创作也一直是循序渐进的。
■ 2014年成绩单
2014年3月在蜂巢当代艺术中心展出的“幽邃之地:郝量个展”是其在内地的首次个展。
2014年10月在法国FIAC展出个人项目“此君——由仙通鬼”。
■ 2015年计划
年底将在维他命画廊举办个展。以前一直是凭着兴趣创作,2014年开始尝试围绕一个主题深入,个展的内容与晚明的文艺理论和艺术家的实践有关。
本版采写/新京报记者 李健亚
摄影/新京报记者 秦斌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