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4:地球周刊·封面故事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B04:地球周刊·封面故事

极端分子报复媒体为哪般?

2015年01月11日 星期日 新京报
分享:
2012年9月12日,利比亚,美国驻班加西领事馆遇袭,一位美国人制作的被指亵渎穆斯林先知的视频是诱因。
◀2006年2月,纽约,穆斯林集会抗议《日德兰邮报》刊登的漫画。

  1原因

  极端分子利用社会矛盾攻击媒体

  本周,《查理周刊》因刊登讽刺穆斯林宗教领袖漫画遭遇袭击,这是近年来死亡人数最多的媒体遇袭事件。

  这并非媒体首次因此遇袭,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所反恐中心主任李伟对新京报记者表示,极端分子攻击媒体的案例在整体恐怖事件中比例不大,据以往案例,攻击这些特定媒体可能是因为其出版物激发了一定的社会矛盾,极端分子正是利用这种矛盾而攻击特定媒体。

  纵观近20年来发生的媒体遇袭事件,其最突出特点是刊登对宗教敏感问题大不敬的内容。以《查理周刊》为例,该刊物被指多次用漫画形式讽刺伊斯兰教,引起法国乃至其他国家许多穆斯林的强烈不满。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反恐怖研究中心主任梅建明对新京报记者表示,恐怖主义分子袭击媒体并不是太常见,这些遇袭媒体人员和机构都有共同特点,即调侃或不认同某个宗教的见解,触动极端分子敏感的神经,这些人的容忍程度都比较低。

  《查理周刊》曾多次讽刺伊斯兰教信仰,2011年11月其刊登了一幅取笑伊斯兰法典的漫画。第二天,该周刊在巴黎的办公室就被燃烧弹袭击。

  不仅是《查理周刊》,其他涉事媒体也大都犯了这个忌讳,2005年,丹麦《日德兰邮报》刊登了讽刺先知穆罕默德的漫画,漫画家和一些被认为应对此事负责的人收到死亡威胁。2004年,以言行挑衅著称的荷兰导演特奥·梵高在短片《服从》中对伊斯兰教经典不敬,引发死亡威胁。

  不仅是伊斯兰教,其他宗教极端分子也曾威胁媒体,《纽约时报》认为,所有宗教面对不敬都采取过暴力行动或发出威胁,但伊斯兰教被认为尤其敏感,部分原因是伊斯兰教严格禁止使用先知的形象以及其他对这一宗教的描述。以伊斯兰教为主要信仰的多个国家,此类亵渎行为都属于犯罪,甚至会被判死刑。

  2效应

  袭击媒体意在制造更大轰动

  相比其他遇袭案件,恐怖分子袭击媒体意在造成更大轰动效应。李伟解释说,《查理周刊》长期以来一直引发很多国家穆斯林的抗议,这家媒体制造的矛盾覆盖面很广。而矛盾覆盖面越广,极端分子利用其制造恐怖事件产生的效应就越大。

  “值得注意的是,如果一个机构或个人能够在宗教等敏感问题上制造的矛盾冲突越大,被极端分子用以做文章的几率就越大。”李伟强调说,虽然极端分子与宗教并没有必然联系,但他们会利用这一点。

  不仅《查理周刊》,以往遇袭媒体和媒体人的作品多产生很大争议性,甚至超越国界。例如,丹麦《日德兰邮报》也曾因刊发有关穆斯林宗教领袖漫画引发全球伊斯兰世界的不满,11个伊斯兰国家驻丹麦大使约见丹麦首相,丹麦驻印尼、等国使领馆则遭袭击,多个伊斯兰国家民众游行抗议,塔利班甚至呼吁教徒发动圣战。

  无独有偶,2012年,一则美国人制作的与穆斯林有关的视频在网上传开。这段视频在全球引发了针对美国使领馆的暴力抗议浪潮,并被认为是导致美国驻班加西领馆遇袭原因之一。

  3后果

  多名作者难逃厄运遭杀害

  当这种矛盾的土壤成熟后,极端分子多会采取报复行动。《纽约时报》总结认为,宗教极端人士报复性回应多包括,刺杀相关记者和作家,袭击出版机构。最近几年,报复行动的范围扩大,博客作者和网络视频也成为了他们的目标。

  亵渎宗教问题的作者多难逃厄运,至少会收到死亡威胁,早在1992年,埃及周刊《十月》专栏作者法拉杰·富达就曾因反对宗教原教旨主义而被穆斯林极端组织杀害。2006年,苏丹报纸《联邦》主编因发表有关先知穆罕默德的文章而激怒了极端主义者,遭到斩首。荷兰导演特奥·梵高则于2004年被射杀,凶手随后用刀几乎割下了他的头颅。

  虽然有些人逃过厄运,但同样是胆战心惊,1989年,时任伊朗最高领导人霍梅尼判处《撒旦诗篇》作者萨尔曼·拉什迪死刑,罪名是亵渎伊斯兰教,拉什迪被迫躲起来,但该书日文译者和意大利文译者遇袭,其中一人被刺死。

  相比以往案例,单纯报复某个特定作者,《查理周刊》袭击事件伤亡面更广,轰动效应更大。李伟指出,这个效应有利于吸引潜在的恐怖分子和极端分子,实施恐怖袭击正好做了这些潜在分子想做的事情,会使更多人加入到极端恐怖组织中,一定程度上为恐怖组织发展拓宽空间。

  媒体因涉及宗教方面的内容而遭受武力报复或威胁由来已久,相比以往,《查理周刊》遇袭是迄今为止死亡人数最多的一次。纵观过往案例,分析人士归纳认为,这些案件大都涉及宗教,而极端分子善于利用宗教矛盾,正如《查理周刊》此前曾多次发表涉及宗教内容的漫画,其制造的矛盾覆盖面很广,极端分子正是抓住这一点做文章,制造恐怖袭击,产生轰动性效应。 

  4

  反思

  袭击媒体致宗教裂痕增大

  《查理周刊》的袭击者事先进行周密安排,采用专业化恐怖主义手段,携带冲锋枪和火箭弹发射器行凶。

  这种报复行为的升级不仅是因为出版物的讽刺言论,也与当前全球恐怖主义泛滥有关,特别是伊斯兰国的兴起。梅建明认为,伊斯兰国的兴起巩固了一些欧洲国家穆斯林对信仰的坚守,其中一些坚守有些偏执,当出现亵渎其宗教的行为后,很容易引发报复。如果没有伊斯兰国如此强的召唤能力,极端分子虽然有不满可能也不会采取激进的实际行动。

  如今社交媒体的发达也很可能催化这起袭击媒体事件,梅建明解释说,恐怖分子通过袭击杀人的目的是希望更多人能看到。美国著名智库兰德公司一名专家曾表示,恐怖分子并不一定想让很多人死亡,但一定想让很多人看。这会造成社会恐慌,起到杀一儆百效应。

  9日,经过两天的追捕,法国警方击毙了袭击《查理周刊》的两名恐怖分子,但分析人士认为,这起事件所引发的负面效应并不会随着恐怖分子的身亡而尘埃落定。

  李伟指出,这起事件的关键是极端分子通过攻击讽刺其宗教先知的媒体,使不同宗教信仰间裂痕增大,有利于极端主义生存发展,此次袭击后出现了报复清真寺的事件,这种事态恶化正是恐怖主义组织所需要的。与此同时,遇袭媒体也要意识到自身作为确实制造了不同宗教信仰间的矛盾,而这种矛盾是恐怖主义和极端分子生根发展的土壤。

  本版采写/ 新京报记者 王晓枫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