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征信市场放开,互联网公司通过海量数据勾画个人立体信用数据;目前难以形成统一数据标准实现行业共享
如果你手机号码十年没有换,或者是你经常捐钱支持公益事业,那这些良好记录都可以为你“变现”,因为在互联网公司的记录里,像这样的消费者将会获得较高信用评级。不过,你对身边的小事也得多多留心。比如滴滴打车违约几次、用大众点评订餐爽约了几次、网上卖了几次假货……越来越多的生活信息被记录进个人的征信档案。
1月5日,央行发布了《关于做好个人征信业务准备工作的通知》,准许拉卡拉、芝麻信用、腾讯征信等8家机构准备个人征信工作,千呼万唤,个人征信业务市场终于放开。未来,除了央行的官方信用报告之外,每个人还将有一份自己的草根版信用报告。阿里巴巴、腾讯首批被准入的机构,已经开始抢占这块“草根版征信”大蛋糕。
入围公司拼用户数量
在此次向8家机构开放之前,个人征信业务仅由央行的征信中心负责。
但是央行现有征信数据覆盖面较为有限,目前央行个人征信系统共收录8.5亿人信息,其中仅3亿多人有信贷数据,其余5亿人没有信贷信息,这以学生群体、个体工商户或者自由职业者为主。
但他可能是活跃的网民,在互联网上有很多行为轨迹,他可能通过网络订过餐、打过车等等。互联网公司通过海量数据挖掘和分析技术来预测其风险表现和信用价值,在互联网上,这部分人可能是立体的,并能勾画出其信用身份证。
来自于互联网的信息包罗万象,在互联网上人的行为变成24小时可记录。比如芝麻信用整合网上银行、电商、社交、招聘、婚介、公积金社保、交通运输等各方面数据,内容更多。你用滴滴打车时违约几次、在大众点评订餐爽约了几次、在网上卖了几次假货,这些信用信息在互联网上都已经有所记载。
而央行的信用信息基本是来自于金融机构,主要内容是个人身份信息、银行信贷记录、逾期记录等,内容较为单一。
蚂蚁金服旗下的芝麻信用是此次入围的8家企业之一,凭借着支付宝、淘宝、蚂蚁微贷等合作方,已经整合了3亿多实名个人、3700多万户中小微企业数据。而腾讯征信则坐拥8亿的QQ账户,超过5亿的微信账户,超过3亿的支付用户,以及QQ空间、腾讯网、QQ邮箱、微博等多种服务上聚集的庞大用户,具有很大的优势。
此次入围首批名单的拉卡拉董事长孙陶然表示:“央行是在做我国征信的基础建设工作,而我们是在做多样化的服务和应用。现在央行确定要求我们做准备,我们就可以更深入地做一些投入,做一些系统、制度建设。”
征信报告不再“独一份”
对于普通用户来说,个人征信向市场开放之后,信用评价可以是多维度的,有央行出具的官方报告、也有芝麻、腾讯出具的草根版报告,对于个人客户来说可能多了一个选择。
李女士最近正在为房贷的事情而烦恼。2012年她曾经因为出国而错过了信用卡还款日,导致了信用卡逾期还款,在这次申请贷款时就被无情拒绝了。“银行说我的信用记录不好,银行不能放贷。”李女士说。
不少消费者都遇到这样的情况,在银行申请贷款时、在申请信用卡时,都需要一份个人征信报告,这份央行征信中心出具的报告甚至有“生死大权”。未来除了央行官方的征信报告,市场化个人征信机构的“草根版”信用报告会成为有力的补充。比如芝麻信用体系就包括芝麻分、芝麻认证、风险名单库、芝麻信用报告、芝麻评级等一系列信用产品。
不过有业内人士指出,央行的征信报告依然是最权威的,草根版的报告有多少地方、多大程度上认可和接受是个问题。就比如说之前有网友喊支付宝提供个人资产证明,以便办理签证的时候作为资料使用,但大使馆们基本都只认银行的资产证明。
无论信用评级的采用度如何,信用的应用确是一个巨大的市场,芝麻信用在生活板块上已有很多设想和研究。如免押金服务,芝麻信用可为租车服务公司提供征信记录,信用评分高的人可以免去押金;比如在相亲网站的应用,通过信用数据看人品怎么样、信用如何,防止“骗婚”者。很多人都在租房子的时候犯过愁,作为租客,会担心房东是个骗子,作为房东,害怕租客是坏人,有没有评价体系可以看看这个人到底人品如何?……这些都是未来草根版信用可以应用的地方。
有望降低P2P高额征信成本
放开个人征信系统也为P2P平台带来“福音”。由于征信体系还非常脆弱,目前央行的征信数据又不对P2P平台开放,信用审核成为不少国内P2P平台的巨大难题。“未来民间征信会成为国家征信体系的有效补充,也可以进一步降低P2P的线下征信成本,同时帮助P2P平台加快贷前审批。”金信网CEO安丹方说。
安丹方称,在对借款人的审查中,P2P平台收集的信息不仅要包括职业、收入、住址、贷款、信用卡等基础数据,还应该有消费信息的记录,以及社交中的人品等信息,例如:是否出现过逃票、有没有案底、有没有过偷税漏税、有没有赌博等不良嗜好等,借以判断借款人是否有还款能力和还款意愿。
而各平台之间没有信用信息共享机制,对借款人的信用审核多数是依靠平台自身审核技术和策略。银客网CEO林恩民介绍,银客网在参考央行征信报告后,大多数P2P平台都会派出调查员实地调查借款人的真实信息,但这个信息的掌握和使用都在该平台,造成了很大的资源浪费。
“严格风控下的大部分P2P公司需要付出较高的线下征信等成本,如果线下征信,每个借款人信用数据的成本大概需要100元至200元。平台之间的信用档案无法打通,因此行业内经常出现重复授信的情况,使得违约风险大大提高。如果未来个人征信业务可以迅速发展起来,可以省去一些线下征信的步骤,进一步降低线下征信的成本。”安丹方说。
如果民营征信机构能够流通相关海量数据,既优化了资源配置,又节省了社会成本,还能让信用数据产生真金白银的价值。孙陶然表示,好的信用体系会让大家更轻松。“比如原来做贷款,需要通过担保或者抵押,但是如果有了信用体系,可以没有抵押没有担保,也能贷到钱。信用好的话,贷款利息可能还会比较低。”孙陶然说。
■ 延展
“数据共享、隐私保护”难题怎解?
虽然个人征信迈出了市场化的一步,互联网征信将极大地丰富传统征信数据,但是这些新来的竞争者能否搅动这个市场呢?一个完善的个人征信体系依然面临诸多困难,比如很难形成统一的数据标准供行业共享,比如能否真实反映信用,比如个人隐私如何被保护……这些让草根版征信体系到目前依然是“看上去很美”。
1
缺乏信贷数据的模型不一定准
“个人征信市场开放,是否意味着能接入央行的征信系统?”央行刚公布放开个人征信市场的消息,很多业内人士都问了同样的问题。
银客网CEO林恩民指出,要想真正建立互联网时代的征信体系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下一步,获准从事个人征信业务的机构们还要与央行做接口、调数据等等,这些事务庞大而繁杂,短期实现难度很大。
标准不一也是无法共享接入的一个现实情况。金信网CEO安丹方表示,银行等机构的数据在标准、格式和定义上都类似,但民间机构的交易数据形态各异,对数据的定义不同、业务操作规范不同、授信标准也不同,很难形成统一的数据标准供行业共享。最为关键的是“目前做征信的这些机构之间有些本身就存在竞争,数据是各家企业的核心资产,没有一家机构愿意把数据卖给竞争对手,想要实现信息数据的共享也不太现实。”安丹方说。
事实上,腾讯征信、芝麻信用等公司虽具备大量的用户行为数据,但这些数据与个人的借贷行为关系并不大,因而其建立的模型不一定准确,很难被主流的金融机构引用。
腾讯征信和芝麻信用目前采用的是从一个人过往信贷记录推断和预测未来的预期风险。
拍拍贷CEO张俊表示,真正决定个人信用状况的,核心的还是过往的信贷历史记录,当他有借钱还钱的记录之后,就能预测他下一次逾期的情况。在拍拍贷的风控模型里,用户的社交数据大约只占8%到9%的权重,用户的还款记录、还款行为占到50%到60%的权重。恰好在这方面,阿里、腾讯比较欠缺,尤其是腾讯,几乎没有涉足过信贷业务,没有还款数据,它的模型也不会那么准确。
在P2P平台点融网CEO郭宇航看来,美国征信公司FICO针对个人采集了100多个数据维度,但真正纳入征信模型的只有十几个维度,这其中也是经历了大量的分析运算,海量的数据也意味着大量的试错。
2
防止以征信为名攫取个人信息
这两天银行2分钱/条倒卖个人信息的消息满天飞,有网友惊呼“在中国根本没有隐私可言”。民间的个人征信机构也面临这样一个难题。这些以营利为目标的商业公司,会不会以征信为名非法“攫取”个人信息?会不会在法律没有健全的情况下擅自对这些数据进行商业化使用?会不会以技术为外衣遮挡商业目的?这都成为消费者最为担心的问题。
在隐私保护层面,蚂蚁金服相关人士向记者称,公司在处理用户数据时会先进行“脱敏”处理,即将数据清洗、加工后再使用。在搜集用户数据前会先得到用户的授权,并且对于那些电话、地址等敏感信息,也绝对不会透露出去。此外,在数据存储中,也会对数据进行加密处理,并根据数据的重要程度采取不同的存储方式。
出于对信息安全的保护,2013年1月出台的《征信管理条例》,对个人信息的采集做了明确的限制:比如禁止征信机构采集个人的宗教信仰、基因、指纹、血型、疾病和病史信息以及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禁止采集的其他个人信息。
但是目前,我国尚未出台专门的《个人信息保护法》,我国法律既没有对个人信息合理使用范围划清界限,也没有对大数据商业利用做出具体规定。
中国政法大学传播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朱巍表示,我国征信体系注定将崛起于网络时代,大数据的广泛运用将极大提高征信准确度和实用性,不过,个人信息泄露风险也如影随形,我国个人信息保护制度将面临前所未有的严峻考验。央行对征信机构的授权范围应以个人信息安全为重,不能过分地“求快,求大”。同时,立法部门也应在征信社会全面建立前,及时出台个人信息保护法。
B06-B07版采写/新京报记者 苏曼丽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