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6:书评周刊·主题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B06:书评周刊·主题

从世界看中国

2015年01月17日 星期六 新京报
分享:
周有光爱喝红茶、咖啡,喜爱与年轻的朋友纵论天下大事。
周有光和重外孙周安迪在打字机前。
2011年,周有光106岁时的题字。

  周有光先生的观点不一定全都正确,但正如学者秦晖所言:周有光先生真正可贵的地方不在于其著述有多高的水平,而在于其在109岁的高龄仍然焕发青春,“他比我们很多人都要年轻,现在的社会非常吊诡的是,一些年轻人身上有一种木乃伊的味道,我们面对最可悲的现实是年轻人年龄还是壮龄,但思想已经行将就木,但周有光先生的语言越来越让人感到他是一个热血青年。”

  厕所现代化中的中外之别

  毫无疑问,现代化是周有光一直关注的问题。依他的亲身经历来说,就包括厕所的现代化。这种强烈的对比,均来自他的亲身经历。

  1969年11月,63岁的周有光作为“反动学术权威”,被下放到宁夏平罗西大滩“国务院直属口平罗五七干校”,直到1972年夏天才回到北京。

  在“五七干校”里,有北京式的古老蹲坑,要自己带手纸去。由于宁夏平罗没有纸张——特别是没有手纸,“五七干校”的领导们就开会,说能不能这样子,我们把所有的福利金凑起来,捐给本地买一套机器,利用当地的麦秆子、麦草来生产纸张。这个建议受到当地的欢迎,就派了几个人到上海去。碰巧买到了六套小型的实验工厂设备,回来后就开工造纸,很成功。这个工厂造出来的纸相当好,不舍得用来做手纸,就供应宁夏做文具纸。周有光听说,一直到80年代末,宁夏还是靠这个造纸厂在造纸。

  1986年,日本大修书馆与朝日新闻社联合举办了一个学术广播会,邀请了周有光等人参加,请他们住在东京宾馆。这家宾馆旁边有一个新造的塔楼,设备特别讲究,房间里各样设施在当时日本都是最先进的。它房间里面有一样设施——厕所,非常先进,厕所都是自动化的。

  改革开放以后,全国政协增加了一些新的政协委员,当中有一位叫做郭布罗·润麒(末代皇后婉容之弟)。政协开会时,郭布罗·润麒在一次小组会发言说中国要实现现代化,厕所也要现代化。他说,在日本,国家花钱研究一个课题,怎样改进马桶。这个马桶在日本是一个大事情,因为旧式马桶很浪费水,而新式马桶就不需要多少水了,主要靠抽气把脏东西抽掉,而且新式马桶是没有气味的,所以这个厕所的现代化是现代文明的一个大事情。周有光1949年以前就去过日本、美国和欧洲,改革开放后更是频繁出国,目睹了美国、欧洲和日本的经济的发展,物质文明的进步。在他看来,“厕所的现代化的确是一个问题。”

  以世界的眼光看中国

  开阔的眼界,以及对世界各国的深刻理解,使得周有光具备了宏大的世界眼光。对现代科学技术的了解,对经济发展的关心,又使得他的观点论之有据且颇具说服力。兼有理性、严谨和人本主义关怀的思考,让此前一直作为专业知识分子的周有光在公共思想领域很快引起了读者的瞩目,“世界公民”的自我定位,对世界主义的弘扬,使得他在中国思想界卓尔不群,独树一帜。

  1988年12月31日,82岁的周有光退休,但仍继续工作。三年后,他正式离开工作岗位,从办公室回到了家里。2014年3月,他曾说:“自从85岁从办公室回到家里,工作和思考是我个人生活的最大乐趣:我比以往更关心中国的发展和走向;关心这个社会不断出现的变化。这是我退休以后,以我自己的方式履行一个世界公民的职责。”

  正是因为这样的责任感,他在85岁后潜心思考和研究文化学、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等宏大问题,并撰写了大量兼具学术性与通俗性的文章和读书札记。100岁时,他出版了《百岁新稿》,104岁时,出版《朝闻道集》,105岁时,出版《拾贝集》。

  这些文章,出自他“从世界看中国”的一贯视角。他以此观察中国历史与现实。这类文章大致可分五类:走进全球化;传统和现代(对世界各种传统文化和文化问题的思考);读史散篇(对文艺复兴和启蒙问题,资本主义等问题的思考);百岁忆往(回忆“反右”等历史,追忆过去的师友往事)语文与文明(语言文字与文化交流)。

  如今,这个109足岁的“青年”仍然密切关注中国,关注世界。而他世界公民的博大胸襟,他所贡献的思想成果,继续烛照和启蒙着后来者。

  撰文/新京报记者 张弘(据《逝年如水——周有光百年口述》、《从世界看中国:周有光百岁文萃》两书及相关资料编写)

  ■ 周有光看世界

  对于全球化

  周有光106岁时著文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在聚合运动中不断前进的:从部落到城邦,从城邦到国家,从国家到国家联盟,从国家联盟到世界组织联合国,实现全球化。”“农业化时代,安土重迁,没有全球化。工业化时代,不断扩大国际贸易,开始全球化。信息化时代,信息技术穿透各国的国境界线,全球化一往无前。”

  对于“西化”问题

  周有光认为,“文化像水,是流体,不是固体;它永远从高处流向低处;如果筑坝拦截,堤坝一坍,就会溃决。文化有生命,需要不断吸收营养,否则要老化,以至死亡;古老的文化摇篮一个个化为乌有了,只有中国巍然独存,但是处于第三世界。文化有磁性,对外来文化,既有迎接力,又有抗拒力;是迎是拒,由主观和客观的因素来决定。文化像人,有健全、有病态、还有畸形。”这篇名为《漫谈“西化”》的文章,1987年发表于《群言》杂志,当年被读者评为最受欢迎的文章。

  对于传统文化

  周有光将欧亚大陆上的西欧传统文化、西亚传统文化、南亚传统文化、东亚传统文化对比后旗帜鲜明地表示:“现代文化是科学革命之后自然地形成的新事实,不少人还没有看清它的存在和意义。中国长期封闭,厚古薄今观念根深蒂固,以为文化就是固有文化,东方与西方势不两立,不是西风压倒东风,就是东风压倒西风,时代改变了,这种认识需要改变了。现在再谈中国文化即将统治21世纪是可笑的了。统治21世纪的不是东方文化,也不是西方文化,而是世界共同的现代文化”。

  【语录】

  在全球化时代,一切国家的文化都包含两个部分:一部分是世界共同的现代文化。另一部分是各国不同的传统文化。现代文化包含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以及共同的现代生活,例如电灯、电话、电视、电脑等的利用。传统文化包含本国的文史哲,以及艺术和宗教。宗教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跟现代文化应当相得益彰,不应当彼此排斥。宗教能执行世俗制度所难以完成的任务,例如道德的教化、人格的升华。但是宗教控制政治阻碍社会进步的时代必然要结束。传统宗教理应得到尊重,但是以不妨碍世界和平和人类进步为限度。超过限度就不可避免地要发生历史的碰撞,而历史的车轮是不可抗拒的。宗教为来世服务之前,先为现世服务,使人们看到,世俗社会能建设得如此美好,更相信天国一定是无比完美。这就是传统宗教的现代意义。《传统宗教的现代意义》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