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1:关注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A11:关注

蒋佳冀 空军首位双料“金头盔”

空战时他飞出8G过载,迫近战机极限性能;对地突击中,他在沙丘上山谷间超低空飞行突袭敌后

2015年01月18日 星期日 新京报
分享:
蒋佳冀驾驶战机低空突防,对目标实施精确打击。本版摄影/刘应华
蒋佳冀头戴“金头盔”挺立在机头前。

  驾驶战斗机是什么感觉?蒋佳冀说:“感觉自己像鸟儿一样。”

  蒋佳冀今年34岁,歼击机飞行员,空军航空兵某团团长。2011年,空军对抗空战检验性考核中,30岁的蒋佳冀在100余名精英飞行员中脱颖而出,捧起象征空军飞行员最高荣誉“金头盔”。2012年,蒋佳冀再次捧得“金头盔”,成为空军首位双料“金头盔”获得者。

  近日,西南某地,站在一架歼11战机旁边,蒋佳冀和新京报记者聊起空战经历。精彩处,他不自觉地挥动双手,模拟战机飞行的姿态。

  1米75的蒋佳冀双眼明亮,一头短发,干净帅气。当地太阳不常露面,蒋佳冀却总是戴着墨镜。

  “他像《壮志凌云》里的汤姆·克鲁斯,飞行员就应该这个样子。”空军航空兵某团飞行一大队大队长王体说。

  最年轻的“金头盔”

  在战友马骥看来,蒋佳冀的过人之处,在于他能最大程度发挥战机性能。

  2011年“金头盔”之战,蒋佳冀是参赛的少数80后飞行员。

  战机升空,蒋佳冀率先对对手使用电磁干扰。干扰有效,蒋佳冀决定强攻。

  15公里外,歼击机看起来“就是一只蚊子”。但蒋佳冀调转机身后一眼就看到了对手——某王牌部队飞行员驾驶的座机。

  从中距搜索到近距缠斗,蒋佳冀边追边打。他大幅度急转,战机过载达到七八个G,这时飞行员要承受相当于8倍自己体重的压迫。战机性能极限已逼近,语音告警声不时在耳边响起。

  瞄准对手,他按下发射按钮,打光了全部4枚空空导弹。这一仗,他大比分领先。

  蒋佳冀相继与对手进行了4次对抗,4次都是率先发现,从而占据主动。

  2012年,他再出征“金头盔”。第一场大比分取胜后,蒋佳冀面对一个比他小3岁的飞行员却吃到唯一败仗。

  战斗开始,双方迅速进入近距空战,蒋佳冀率先发现对手,但攻击位置不理想。他决定等到最佳位置后发起进攻。不想对手充分发挥武器性能,快速抢攻胜出。

  他彻夜反思落败原因,破解对手战法。后来的战斗,他没给对手留下任何机会。3场对抗下来,蒋佳冀三战两胜,再次站到了“金头盔”领奖台上。

  提起输掉的那场战斗,蒋佳冀说,“新同志带来了新战法和新理念,我很高兴。”对手盲打,不需要肉眼发现,“这比我们先进。我们要学习研究”。

  “我喜欢冲在最前面”

  “我喜欢一个人冲在前面的感觉。”蒋佳冀说。

  蒋佳冀所在部队的领导和战友说,他极具飞行天赋,但他的成绩更大程度上归因于他“不服输”的个性。

  自18岁进入飞行学院,他始终是领跑者。所有飞行课目、所有改装机种,他都第一个上。

  但领跑者并不是天生的。

  在飞行学院第一次1500米体能测试,蒋佳冀拼命跑完全程,累到呕吐不止,成绩离优秀标准有两分钟。之后,他几乎天天出现在操场上。他慢慢从队伍末尾跑到了最前列。

  2007年初,蒋佳冀被选调参加改装三代战机。首次理论考试,他的成绩排后几名。此后,他用数倍于别人的时间来记忆理论知识。之后每次考试,他都位居前三。

  2009年,蒋佳冀首次参加空军体系对抗。陌生的沙漠上空,为安全起见,蒋佳冀完全以保持状态和位置为主。对抗结束后,他们的战果被导演部评判为远远落后于对手。

  蒋佳冀意识到,在对战法的理解上,以及与其他军兵种部队合作的体系作战意识上,他还是一个门外汉。

  他钻研战术战法。每在空中飞行1小时,他和战友会花3小时来研究。有时为一个动作,一个数据,他们会吵得面红耳赤。

  2011年,蒋佳冀参加空军体系对抗。他作为编队长机,担负对地突击任务。戈壁滩上,“敌人”凭借导弹、雷达、预警机和电子干扰机,编制了一张多维立体防御网。他和战友在沙丘上和山谷间超低空飞行,实施电磁干扰。他们突进敌人后方,成功袭击重要目标。他所在的部队大获全胜。

  ■ 揭秘

  “金头盔”:由单机对抗走向编队空战

  金头盔,是空军歼击机飞行员的最高荣誉,也是王牌飞行员的代名词。

  比武分为淘汰赛和循环赛

  2011年,空军组织了成立以来的首次“金头盔”比武。全空军100余名精英飞行员参战,争夺10顶“金头盔”。

  比武分为淘汰赛和循环赛。先打淘汰赛,胜出者才能参加循环赛。淘汰赛对手由抽签决定。在循环赛中,飞行员要和所有队交手,每名选手既要进行一对一对抗,又要进行双机对抗。

  空战分数评定,对首发命中、双方同时命中和一方击中都有明确规定。评委包括军械、火控等专业的专家,利用飞行实时传输系统回放态势来进行评定。

  在2011年的对抗中,一个重大突破在于首次取消高度差。只要战机间距大于300米,在天上可以随便打。

  蒋佳冀介绍,在对抗空战中,飞行员要利用来自平显、态势图、地面引导、目视等提供的多项数据,频繁切换头瞄、导弹、雷达、干扰等装备。

  “在这种强强对抗中,既是飞行技术的比拼,更是顽强斗志和过硬心理的较量。”蒋佳冀说。

  “金头盔”越来越难拿

  自2011年以来,空军每年都组织“金头盔”比武。考核的规模、难度、强度以及实战化程度逐年递增。

  2012年,第二届“金头盔”比武按照先三代机、后二代机,先同型机、后异型机的顺序,以“一对一”、“二对二”的空战对抗形式组织实施。

  这届比武增加了异型机对抗的内容,自由空战时战机间的安全距离又缩短了50米。空军还邀请地方航空工业部门专家全程参加评估,依据空战评估方法及标准,组织对抗双方飞行员面对面检讨总结。

  据媒体报道,第二届“金头盔”比武共有108名飞行员参加,诞生了11顶“金头盔”。2013年,第三届“金头盔”比武共有128名飞行员参与,决出9顶“金头盔”。

  2014年,空军司令部军训部副部长于和杰说,“金头盔”之战好比空军飞行员的“试金石”。他表示,第四届参与角逐的飞行员已由108名增至170名,考核形式由单机对抗发展为编队空战,设置的“金头盔”也压缩至5顶。2014年首次推行“准击落制”评判标准,首次规定新选手不低于50%,大幅增加首攻命中分数比例。

  本版稿件/新京报记者 贾世煜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