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件作品亮相翰海当代艺术中心,徐悲鸿对每位学生评价与鼓励串联展览
| ||
|
一场有关回忆的展览,徐悲鸿、吴作人等12位艺术家52件作品勾勒的或许是中国艺术史上的一个黄金时代。近日,“师·道——徐悲鸿及其学生作品展”作为翰海当代艺术中心的开年大展开幕。展览不仅让昔日徐悲鸿美术教育体系再度鲜活起来,也让昔日的一个艺术“黄金时代”再度呈现。中央美院教授杨先让告诉记者,以“师道”来命名该展恰如其分,“今天的展也是为了纪念,我们不仅能看到这些艺术家创作的面貌,也看到他们所走的道路,对于中国艺术界来说这条道路还是有继承的价值。”该展将展至1月31日。
忆往昔 回溯徐悲鸿的师道
这是一场与回忆有关的展览,徐悲鸿和他的弟子吴作人、萧淑芳、张安治、孙宗慰、冯法祀、文金扬、艾中信、宗其香、李斛、戴泽、韦启美跨越时空有了这次“相聚”。这让“师·道——徐悲鸿及其学生作品展”的开幕也尤为不同,孙宗慰、文金扬、宗其香等艺术家的家属齐齐成为开幕式的主角,并以相互间的叙旧成为这场开幕式的唯一内容。
事实上“回忆”也拉开了整个展览的序幕。主办方专门挑选了《梦中人(卢开祥)》(戴泽作,卢开祥也是徐悲鸿学生之一)、《青年画家——戴泽》(韦启美作)陈列在前厅并以此开篇。这两幅作品创作于戴泽(1946年毕业)和韦启美(1947年毕业)毕业之际,相同的“酱油色”画面、老式的床铺、窗台上陈旧的摆设,带观众走进了老一辈艺术家的学生时代。上世纪40年代,国立中央大学艺术系的这群少年在这样的寝室间描绘各自的艺术梦,而指导他们圆梦的正是徐悲鸿。徐悲鸿作为中国早期杰出艺术教育大家,从国立中央大学、北平艺专再到中央美术学院,其一生培养了五辈人才,绵延至今。他的弟子兼具中西全面修养,在中国近现代美术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的关键作用。
1952年毕业于中央美院的杨先让告诉新京报记者,此次展览亮相的徐悲鸿和他的十一位学生,基本囊括了徐悲鸿的得意门生。这让后人更清楚地看到虽然徐悲鸿是个艺术家,但其更重要的也是教育家,“徐先生很明白中国需要很多很多的徐悲鸿。”
再思量 最大的魅力是反映生活
“徐悲鸿美术教育学派”,是在近现代中国美术具体情境中,酝酿于国立中央大学、聚集于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内化于中央美术学院的一个具有艺术共识性的教育实践与艺术创作群体。如今一场“师·道”展让徐悲鸿美术教育学派通过画作再度鲜活起来。为了呈现参展12位艺术家的一脉相承,主办方专门以徐悲鸿的教育体系为线索,徐悲鸿对每位学生的评价与鼓励串联整个展览,进而展出艺术家52件代表性作品,包括冯法祀《刘胡兰就义油画创作稿》、文金扬《乞丐》、宗其香《山城之夜》、戴泽《农民小组会》等。他们虽师出同门,但也各有特色。其中吴作人西北写生透露出中国文艺复兴曙光,冯法祀以急行军作法对抗战题材有着精准的把握,孙宗慰则有走向西北开拓胸襟眼界的抱负。
文金扬儿子文国璋也是位艺术家,他告诉记者,徐悲鸿很好地将西方的美术教育引进到中国,使中国绘画艺术从传统迈向这个时代,“他将中西方艺术融合,形成现代中国美术教育新的体系。从参展的这十一位艺术家中便可以清晰地看出这种师承关系。”
对此,杨先让也指出,在这种师承中可以看出,“徐悲鸿美术教育学派”下的艺术家大多在西方油画和传统国画均有建树,不管哪种材质的艺术创作其最大的魅力是符合徐悲鸿一直所倡导的现实主义,反映生活,“反映生活与艺术的关系,艺术与人生的关系。这样的艺术主张在那个时代应运而生。当然到了今天艺术更为多元,不过反映生活的艺术主张依然有继承价值。”
徐悲鸿点评弟子
张安治 惟即是成功,仍须不懈,治艺之勇乃为真有得耳。
冯法祀 如冯法祀先生之绘画,彼皆以急行军作法描绘前后方之动人场面,题材新颖而作法又深刻……冯君能把握题材,写之极致,以绘画而论,可谓抗战中之珍贵收获也。
孙宗慰 倘我国青年,均有远大企图,高尚志趣者,应勿恋恋于乡邦一隅,虽艺术家亦以开拓胸襟眼界,为当务之急。宗慰为其先驱者之一,我寄其厚望焉。
文金扬 文君金扬覃精绘事,频年教学国立艺专及中央大学,于初步艺术教育尤三致意,吾知其裨益中国艺术前途必甚大也。
艾中信 生活好比酿酒,不经常丰富生活感受,创作出来的东西就好比在酒里掺了水,淡而无味。况且你还没有工农兵的生活,必须抓住时机迈开为工农兵服务的第一步。
宗其香 宗其香以中国画笔墨,用贵州土纸所作《重庆夜景》为中国画之创举。
李斛 以中国纸墨用西洋画法写生自中大艺术系建蜀后创始之,李斛仁弟为其最成功者。
戴泽 画如其人,既老实又扎实。
韦启美 最新进的青年作家中,韦启美在色调及用笔颇有造诣。
本版采写 新京报记者 李健亚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