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13:书评周刊·译言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B13:书评周刊·译言
下一篇

齐泽克 “视差之见”开“眼戒”

2015年01月24日 星期六 新京报
分享:
《视差之见》
作者:[斯洛文尼亚]齐泽克
译者:季广茂
版本: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4年12月

  齐泽克的《视差之见》可谓“良心之作”,因为从内容到形式,它都与齐泽克此前的著作存在质的差异:态度更加冷静、客观和理智,思路更加清晰,行文更加流畅,也颇为讲究英美哲学追求的形式逻辑,讲究“起承转合”的“行文常规”和“始叙证辩结”的“学术规范”。文字虽不晦涩,却同样艰深,这倒不是因为他“以艰深文浅陋”——把水搅浑,以掩饰自己的浅薄轻浮,收哗众取宠之功,而是因为他的想法异于常人,为常人所不及。

  独特的“存有论”使齐泽克卓然独立

  迄今为止,齐泽克出版的著作已有五六十种之多。但他独把《视差之见》视为自己的代表作,因为他在此勾勒出一套独一无二的存有论,而存有论是哲学的灵魂。或许是出于自身的谦虚,或许是出于对黑格尔的尊重,他总是给自己的存有论披上黑格尔的外衣,把它说成是黑格尔的存有论。但识者不难发现,这套存有论已经“拉康化”,甚至已经“齐泽克化”,因为明显地打上了齐泽克的标志。这套存有论强调主体的分裂,强调“太一”(the One)自身存在的差异。但只有通过视差的转移,才能看到这种分裂和差异。依据这一存有论,主体和客体都是纯粹的“牵涉自身的否定性”。如此一来,齐泽克使自己原本分散的哲学见解融为一体。正是这种存有论,把齐泽克与其他当代哲学家区分开来,使他卓然独立,超然绝世,成为继福柯之后西方最著名的哲学家。

  《视差之见》是对《发痒的主体》的发展。在《发痒的主体》中,齐泽克首先澄清了“主体性”一词的内涵,继而对海德格尔主义、法国当代政治哲学、女权主义的解构主义敬而远之。在他看来,它们形同实异,全都把笛卡儿式的主体性视为可以实证、自成一体的一致性。但在齐泽克看来,笛卡儿致力于抹除整个现实,因而有其颠覆性的蕴含和激进的维度。笛卡儿式“我思”是“空位”,只发挥纯粹的结构性功能。只有从实体性一致性退却,主体性才能发挥纯粹的结构性功能。这意味着,真正的主体性只能来自它与实在界的相遇,以及它因此导致的分崩离析。齐泽克由此确立了一种崭新的主体观:主体自身存在着无法消除的分裂和差异,因而是发痒的主体。齐泽克认为,只有对此了然于胸,才能揭示主体在反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方面具有的解放性潜能。

  齐泽克认为,令主体分裂的,使主体存在差异的,使主体发痒的,正是视差客体。那么何谓视差?何谓视差分裂?何谓视差客体?视差与实在界、辩证唯物主义、辩证法、意识形态、主体、政治的关系如何?答案尽在《视差之见》一书之内。

  从文艺批评中感受“反哲学”的魅力

  阅读此书,必须明了齐泽克哲学与传统哲学的分裂和差异:就“哲学”一词的传统意义而言,齐泽克的哲学属于“反哲学”。这种“反哲学”的标志之一,是与文学艺术批评“秘响旁通”。在笔者看来,尽管齐泽克以“欧陆哲学家”自诩,骨子里却是风流浪漫、潇洒倜傥的文学艺术批评家。比如,他对美国著名小说家亨利·詹姆斯的《鸽翼》的解读,就显现出异乎寻常的真知灼见,也能让我们体验他的“反哲学”的巨大魅力。

  凯特是个聪明绝顶、敢作敢当的女子。母亲去世后,她的富孀姨妈收容了她,想让她嫁个金龟婿,她却爱上了穷记者邓舍尔。凯特这时认识了重病在身、命不久矣的富家女孩米莉,两人一见如故。但米莉又对邓舍尔一见钟情。凯特见此,心生一计:利用米莉对邓舍尔的倾情,让邓舍尔接近米莉,盼着在米莉病逝之后,得到她的财富,然后与邓舍尔喜结连理,享受大富大贵。于是三人同游威尼斯,不料米莉与邓舍尔渐生情愫。凯特见状,虽然忧心忡忡,却又不能戳穿自己的阴谋,使之前功尽弃。最后米莉病逝,凯特和邓舍尔也分道扬镳。传统上,我们对这个故事的解读只能停留在肤浅的陈词滥调上:神圣的爱情在金钱面前不堪一击。最终死者长已矣,生者亦分离,令人常叹息。

  这显然不能令齐泽克满意。在齐泽克看来,我们还必须追问:神圣的爱情“何以”在金钱面前不堪一击?米莉在获知以她为针对目标的阴谋后,没有揭穿和报复,而是与之配合,任其发展,从而找到了“自主行为”的空间。她洞晓一切,但她装着一无所知。一旦米莉获知了邓舍尔和凯特的情人关系,获知两人夺其遗产的阴谋,她会怎样做?一旦邓舍尔获知,米莉已经知道他和凯特的计谋,他又会如何应对?在这里,米莉最值得注意:在获知这个阴谋后,她做出了牺牲姿态,即坦然接受死亡,并把财富留给邓舍尔。但我们不要为她的利他主义姿势所迷惑,因为这个姿势本身充满恶意,而且恶的程度并不亚于凯特的阴谋:把钱留给邓舍尔,意在摧毁凯特和邓舍尔的关系。这是摧毁他们幸福前景的最佳方式——凯特和邓舍尔不仅无法接受她的财富,而且无法维持两人的爱情。

  两人无法生活在一起,因为米莉虽然已经死去,但邓舍尔把米莉留在了自己的记忆里。这是凯特无法忍受的。“以一个陈词滥调为例——男人和女人对下列问题的回答并不一致:‘有两种类型的伴侣,一种类型与别人做爱,但在做爱时幻想着与你做爱,一种类型只与你做爱,但在做爱时幻想着与别人做爱。这两种类型,你更喜欢哪一种?’多数男人更喜欢第二种,多数女人更喜欢第一种。同样,凯特已经准备忍受第一种类型的伴侣(邓舍尔可以与米莉同枕共眠,但在心里只应幻想着与凯特享受鱼水之欢),她甚至督促邓舍尔这样做,从而拒绝第二种类型的伴侣(凯特和邓舍尔结为连理,同时邓舍尔幻想着与米莉共赴巫山云雨)。在凯特看来,她跟邓舍尔的婚姻必将如此。”

  即使最愚不可及的电影,齐泽克也能从中发现人类共同的恐惧与幻象。《视差之见》的确令人“眼戒”大开。

  □季广茂(《视差之见》译者)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