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03:教育周刊·特别报道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D03:教育周刊·特别报道

周国平 教育的目的是成为完整的人

2015年01月26日 星期一 新京报
分享:
周国平 哲学家、作家。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是中国研究哲学家尼采的著名学者之一。其教育论著《周国平论教育》在学界亦有较大影响力。

  因为有了孩子,也因为中国的教育问题比较突出,研究哲学的周国平非常关注教育。周国平说,很多大哲学家都是关注教育的,都有教育的论述或专著。以哲学的思想研究教育,让周国平的教育观点往往有深度而又与众不同。

  在主题演讲中,周国平共谈了“立足哲学看教育的目的”、“教育与培训的不同”、“哲学应成为必修课”、“当下仍需要精英教育”四个问题,这些问题层层递进,凝聚了周国平对中国教育问题的最新思考。

  主题演讲:《教育和培训的区别》

  “对于语文教学中的课文,我不赞同概括主题思想、段落大意这些形式。学生要有积极的阅读方式,就是与课文对话,然后说出自己的理解,可以让学生写读后感,有真情实感和真知灼见,能够自圆其说即可。当然,老师的水平就很重要。”

  “人生中最值得追求的东西,就是我们应该让学生得到的东西。从哲学上来说,用一个词来概括就是幸福。人要有精神境界,幸福最高的境界就是享受幸福的能力。从这点来讲,教育最重要的目的就是让人的精神能力能健康地生长。”

  哲学与教育道理相通

  “因为我是研究哲学的,我是从一个哲学研究者的角度来看教育,我觉得哲学的道理和教育的道理其实是相通的。”周国平是2015新京报教之道思享会上第一位做主题演讲的嘉宾,他演讲的题目是《教育和培训的差别》。但周国平并没有一开始就讲这两者的区别,而是先讲了立足于哲学看教育的目的。

  周国平认为,教育的目标一定和人生意义的思考是一致的。人生中最值得追求的东西,就是我们应该让学生得到的东西。从哲学上来说,用一个词来概括就是幸福。

  “对幸福的理解是各种各样的,但是我想有两个东西是不能缺的。一个是生命要有好的状态,生命要健康。”周国平指出,当前我们孩子们的生命状态普遍都是不健康的,从小学开始,学习的负担就很重。他上小学二年级的孩子经常困惑地问他,世界上为什么要有学校?“我们的教育让孩子觉得学校是非常可怕的东西。”

  对于教育与培训的区别,周国平认为,教育就是一个真正人的形成,就是人的精神能力的生长,成为人性意义上的一个完整的人,是教育的目的;培训则是为了一定职业目的,进行知识的灌输和技能的训练。“用这个标准来看,我觉得我们现在的问题是很大的。从小学、中学到大学,职业目标非常明确,功用目的占的分量太重了。如果教育都是这样的话,那我们只有培训没有教育。”

  哲学应成为必修课

  此外,周国平还建议把哲学作为必修课。“我觉得起码从中学开始,就应该培养孩子们去思考大问题,而且是独立思考。”

  周国平介绍,哲学课在世界各国都比较欠缺,但是法国是一个很成功的典范。据了解,法国高中最后一年学习的重点是哲学,大学考的第一门课也是哲学。“这是拿破仑主张的,为了培养法国的独立思考能力。”

  除了哲学教育,周国平认为今天我们仍然需要精英教育。他表示,大学扩招以来,中国大学教育实际上数量的大跃进,导致的是质量的大倒退。“精英是从事高级文化创造和研究的专门人才。”周国平指出,精英教育是不可能普及的。

  【互动】

  Q:您说过孩子的聪明需要大人来欣赏,作为父亲,您如何发现并且欣赏孩子的聪明?

  A:前提是大人应该是聪明的大人,否则孩子再聪明,你也不能发现和欣赏。你要变得更好,才能和孩子有一个非常好的关系,而且真正起到熏陶的作用。

  另外,我特别注意孩子提问。小孩从三四岁开始会提大量的问题,很多家长听而不闻,或者说你讲这些问题干什么,没有用。孩子的智力发育最好的征兆被你扼杀了。我是乐于倾听的父亲,抓住机会跟他讨论。

  Q:您认为在应试教育的管理下,当前的教育改革能肩负起“幸福”的定义吗?

  A:从根本上来说,教育为什么要改革?因为现在的教育让人不幸福,这是不幸的。青年人从学校出来以后,找不到一件自己真正喜欢做的事,因为你在学校的时候就没有快乐学习的能力。我想从这件事就要改革,虽然具体怎么改革很复杂,但这是一个目标。

  【对话】

  让学生站在哲学家的肩膀上

  新京报:你在演讲中提到哲学应该成为必修课,你所说的哲学课和现在学校里教授的哲学课程有哪些区别?

  周国平:我们从中学到大学教授这些哲学内容,本质上不是哲学,这些哲学课程仅仅限于马克思主义哲学,而且和真正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也差很远。

  真的哲学课应该让学生对最重要的哲学思想都有所了解,但不要做结论。要让他们去思考,独立思考的结果都应该鼓励。我想让他们知道大哲学家是怎么想的,他们的起点就很高了,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了。

  新京报:你谈到教育和培训是有本质区别的,那么在现实中学校应该怎样把握教育和培训的比例和度呢?

  周国平:教育就是生长,生长得好,教育的目的就达到了。如果教育把某个职业设定为目标,那就是培训了。我想真正生长得好的人,以后会在社会中找到自己合适的位置,有自己的成就。

  当然,道理很容易说,但真正处理教育和培训的关系很困难。学校不光有教育,肯定还有培训的任务,知识的灌输就是为了学生将来能用上。我的建议是学校哪怕灌输知识,也应该通过教学让孩子有学习的兴趣和热情,让他们能够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新京报:据我了解你的女儿正在读国际班。你认为国际班或者国际学校能避免一些现行教育体制的弊端吗?

  周国平:我的女儿是自己决定上国际班,大学出国留学的,她主要就是想逃避高考,不想把高中的时间都用在准备考试上。

  从她所读的中学国际班来看,教育体制是和国外接轨的,老师大部分是国外的,教学模式和国内不一样,学生有更多选择的自由,他们会更看重平时的成绩。我很欣赏学生可以选班,同一课程会分成不同等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来选择。

  虽然没有高考,我女儿学习也很辛苦,她社会活动也很多,还在学校还建立了一个小剧团。因为大部分课程和活动都是她感兴趣的,所以累也愿意。

  本版采写/新京报记者 孔悦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