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08:文化新闻·艺术家(一)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C08:文化新闻·艺术家(一)

京剧大师周信芳之子个展亮相798,展示时隔近50年后重拾画笔的作品,接受新京报专访谈传奇人生

周英华 一出生就注定是艺术家(1)

2015年01月27日 星期二 新京报
分享:
周英华 1938年出生于中国上海,曾经于伦敦中央圣马丁艺术学院学习建筑与艺术。在20世纪60年代末期于伦敦骑士桥地区开设MR CHOW餐厅之前,在绘画领域有过短暂的创作生涯。在其好友杰弗瑞·戴齐的鼓励下,周英华时隔近50年重拾画笔。2014年初,周英华在香港的艺术门画廊举办了其首次个展“画家的秘诀”。本次在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的展览是他在中国大陆地区的首次个展。
周英华2014年作品《海上怀想1781》。

  周英华绝对是个传奇,他是京剧大师周信芳之子,也是西方人眼中的餐饮巨子。还有他三次婚姻,20世纪60年代的名模格蕾丝·科丁顿、80年代的超模周天娜,现任妻子又是韩裔设计师,这些都让他更具传奇和话题。不过,对周英华来说自己一生最具传奇的恐怕还是一出生便注定了成为艺术家,因为这期间充满了波澜起伏。但成为艺术家的梦想从未泯灭,哪怕曾中断了近50年。2012年开始,周英华重拾画笔开始了创作。

  此次,他带着作品归乡了。近日在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开幕的“麒派画家周英华”展上,我们看到了一个麒派创始人生出了一个麒派画家。该展亮相了周英华自2012年创作的一系列新作,其创作材料的运用十分丰富,比如黄金叶和生鸡蛋。与此同时,周英华那些闻名的肖像画收藏以及二十世纪最著名的中国京剧表演艺术家之一、周英华的父亲周信芳的图像档案及文献资料也同时展出。该展将展至3月22日。

  “我的生活是一个拼贴画”

  12岁出国→学习摄影、建筑→摆脱贫困开餐厅→重拾画笔

  这几乎就是一个寻宝游戏,打碎的鸡蛋、透明的钱袋、金银等都拼贴在一幅画面中。这就是周英华在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展出的个人创作。它们被认为具有波洛克般的抽象主义风格,但也有自己独特的东西,类似打碎的鸡蛋便很能让观者联想他的餐饮事业。

  2013年至2014年创作的《四季》系列灵感源自周英华在洛杉矶郡立美术馆看到的一组明代花鸟绘画。在该系列的《夏》中出现了一个蛋黄,“我是用一种漆进行了固定,处理方式有点像埃及干尸。而加入蛋黄其实是为了给画作以比例感。”而另一巨幅的《白极之外》则采用了金银等材质,不过它们在图标上标注的则是贵金属。周英华向记者指出,他的这些创作采取的手法便是拼贴。

  采用如此手法进行创作是周英华这位早已驰骋西方餐饮业,但停滞绘画近50年后的选择。他说,这源于自己的生活就是一个拼贴画。

  周英华,1938年出生于上海一个优渥的家庭,父亲周信芳是20世纪中国舞台戏剧的伟大演员之一,也是京剧重要流派麒派的创始人。在周英华的记忆中,孩提时代父亲长时间献身于舞台,常常在自己睡着很久后才回家。而父子间最亲密的接触是周英华12岁时,“从早到晚我们都不分开。我们一起去剧院,他给我展示他的工作,以及他如何进行排练和表演。最为重要的是,那两个星期他向我展示了他对他所进行的事业的热忱。”事实上,此时的周信芳已经默认了妻子将这个12岁儿子送到英国的决定。

  这一别,开始了周英华的拼贴人生。由于小时候患有严重的哮喘,他曾是一个被宠溺的孩子,“书也没读好,到了英国连一个英文都不会。”而且在父亲的潜移默化之下,周英华从小痴迷戏剧艺术。然后身处英国,当时的环境并不利于发展有关艺术的兴趣。为此,周英华以摄影作为突破口,在圣马丁艺术学院学习一年摄影后于1956年到1958年间学习建筑学。此后1957年至1967年这十年间,周英华依然以成为一名画家激励自己,也在伦敦的重要艺术场所莱斯特画廊、REDFERN画廊和林肯画廊参加一些标题为“三位中国当代艺术家”和“知名潜力艺术家”的展览。然后这位内心深处特别渴望成为艺术家的年轻人也清醒地知道,作为一名华人要在一个仍有欧美大国沙文主义主导的艺术史和艺术界争取一席之地实在太艰难。

  20世纪60年代,出于对商机的敏感和摆脱贫困的渴望,周英华另辟蹊径,在伦敦富有时尚气息的骑士桥商圈开设了一家高档中餐厅,命名为“MR CHOW”并大获成功,周英华因此也获得“华裔食神”的称号。

  不过“拼贴人生”并没有就此中断。没料到近50年后,他又重拾画笔,在2012年创作的第一批绘画是密集的满幅构图,运用大量银箔堆建起整个画面,开启了他晚期的拼贴画系列,“我的生活是一个拼贴画,我的绘画也是采用拼贴的形式,将各种东西放在一起。”周英华的拼贴人生似乎从他说话时中文、上海话、英文都会不经意地冒出这一细节中呈现。

  餐厅是“永不落幕的艺术宴席”

  安迪·沃霍尔、让-米歇尔·巴斯奎特等为他创作肖像

  让周英华获得如此地位的资本当然就是他的“MR CHOW”。周英华姐姐告诉记者,之所以命名为“MR CHOW”是周英华在深受种族歧视之下,希望每个进餐厅的人都要首先尊敬地喊一声“周先生”。

  “MR CHOW”是超然于时代的产物,至今它被人津津乐道的是在这里由身着正装的白人服务生端着精致银器上中餐的地方,是一个艺术家包括演员、模特、各界巨擘聚集的地方,从1968年的伦敦骑士桥起步到美国贝弗利山、曼哈顿中城,如今“MR CHOW”已是“一个24小时永不落幕的艺术宴席,”周英华指出。

  而作为这场不落幕艺术宴席的证物之一便是委托艺术家制作的周英华肖像。如今这11件周英华肖像正在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长廊处展出。它们包括朱利安·施纳贝尔、吉斯·哈林、埃德·拉斯查、让-米歇尔·巴斯奎特、安迪·沃霍尔和达恩·弗莱文的绘画。而那件新达达主义艺术家乌尔斯·菲舍尔的蜡像则刚刚于1月22日开幕当天运抵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并成为当晚开幕活动的一大惊喜。事实上,周英华的肖像收藏起源于1966年他与英国波普艺术家彼得·布莱克的友情,周英华希望能表现出反种族主义歧视。此后,这样的肖像收藏一发不可收拾,西方艺术家一个个走进“MR CHOW”,提出要以创作周的肖像换取就餐优惠。

  如今周英华则可以自己的画作进行交换筹码,类似乌尔斯·菲舍尔的蜡像便是用周自己的画作来交换的,同行之间互换作品的形式似乎让他非常满意。而更让周英华得意的还有,自己收藏的这些肖像收藏画,90%都成为有名的艺术家。

  艺术收藏独到眼光之外,周英华在西方名利场游刃有余。当然名利场上的超级地位也为他近50年后能重拾画笔埋下了伏笔。开幕活动中,杰弗瑞·戴齐回忆自己最初认识周英华,便知道他和很多这个时代最有名气、最有影响力的艺术家有着很好的关系和友情,“我和周先生对话的时候,发现他的创作能力是如此让人激动和震撼,包括他自己也是一个电影制作人,是一个建筑师,是一个演员,所以我向他提出我们可以在洛杉矶做一个公共项目。”而就在为这个项目准备时,戴齐发现周英华家里墙上画着很好的绘画,一问才知道是周自己的创作。此后在戴齐鼓励下,周英华开始重拾画笔。在餐饮界迂回了近50年后,周英华开始以艺术家的身份登场。

  C08-C09版采写/新京报记者 李健亚

  C08-C09版图片均由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提供

  (下转C09版)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