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09:文化新闻·艺术家(二)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C09:文化新闻·艺术家(二)

京剧大师周信芳之子个展亮相798,展示时隔近50年后重拾画笔的作品,接受新京报专访谈传奇人生

周英华 一出生就注定是艺术家(2)

2015年01月27日 星期二 新京报
分享:
1
2
3
4

  (上接C08版)

  ■ 周英华说周英华

  “麒派精神一直在我身上”

  开幕式后,这位年过七旬,在艺术界算新人其实是“老牌”的艺术家接受了新京报记者的专访,周英华指出,事实上DNA已经注定了他会重归艺术家轨道。如今他希望每个到他餐厅的人喊他周先生时,前面冠上的头衔也是“艺术家”。

  ★拼贴艺术

  新京报:你1959年、1962年的绘画就采取了拼贴与滴绘的技法,为何在近50年后重拾画笔依然采取拼贴的艺术手法?

  周英华:在艺术运动中,拼贴是20世纪创造出来的,也是很重要的一种艺术创作手法。1957年至1967年这十年里我在画画时已经发展出自己的拼贴艺术。50年后,我还是从拼贴艺术开始。因为我觉得虽然拼贴很早就发展出来,但还是可以有所突破。

  应该说50年后重拾画笔再度运用拼贴这一艺术手法,我进步了很多。比如我运用了银,银具有很多能量,赋予画作以强烈而具有吸引力的质感,这是我的重大突破。

  与此同时,拼贴很好,可以将不应该放在一起的东西放在一起,让它们相处融洽。类似我做的餐厅将意大利人、中国人这两个不能在一起的放在了一起,让他们自然相处,这本身就有点像拼贴。我的画也这样,一半是雕刻,一半是绘画。其实我父亲的麒派也是拼贴,而我的生活经历也决定了我一定要用拼贴的手法进行创作。

  ★重拾画笔

  新京报:关于你近50年后重拾画笔其中有个关键人物是杰弗瑞·戴齐,试想如果没有当初他的鼓励,你还会重拾画笔吗?

  周英华:我觉得重拾画笔是个必然的事。因为我的DNA已经注定了。我的父亲周信芳是史上最伟大的演员,他是为舞台而生的。当时在英国我也想做艺术家,但不行,所以我改变了。虽然我是从50年前停下来的地方再度重新起航。但事实上这么多年来我一直在做艺术家,只是没有画画。当然,虽然开餐馆不是艺术家做的事,但我将其变成是艺术家做的。我将饭店变成一个戏台,我就是导演。

  ★“麒派”标签

  新京报:今年是你父亲周信芳诞辰120周年,而你此次的个展中文名命名为“麒派画家周英华”,这似乎是向外界宣告“一个麒派演员生了一个麒派画家”。为何要将你的创作贴上麒派的标签?

  周英华:此次展览的名字英文是叫“The Voice for My Father”,这是因为我此前写过一个剧本就叫“The Voice for My Father”。

  我父亲就是历史的代表,他的生活是与中国20世纪大事件平行的,包括光绪帝和慈禧的相继去世、新民主主义革命。其实贴上麒派标签是希望能利用我父亲的精神,我父亲的精神就是中国精神,我将这种精神运用到自己的创作中。我父亲很爱国,他的京剧是表现主义,注重内心的扩张力。而我也是。

  虽然我在西方画了很多西方的画,但中国精神一直在我身上,这就是麒派精神。类似外国文艺复兴中,是人去控制自然。但中国的哲学讲究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反映出来就是中国画中人很小,山很大,人与自然是和谐呼应的。而西方则是人很大,人去控制自然。人去控制自然,就发展出工业革命,也出现了类似北京这样的污染。所以我觉得全世界需要中国这种哲学。

  收藏家周英华

  “给我创作肖像画的艺术家90%都成名了”

  新京报:你收藏的肖像画创作风格有涂鸦、波普、新达达主义,甚至包括亚历克斯·以色列的影像,感觉你一直欣赏前卫、先锋艺术?

  周英华:这是因为我的生活有点怪,与其他人不一样。举例来说,我的餐厅就非常新奇、非常现代。哪怕我经营的第一个饭店虽然是20世纪60年代开始,但你现在进去会感觉是昨天才设计好的。

  1966年,波普艺术家彼得·布莱克给我创作肖像画时还没有人进行肖像画创作,而且当时我的主题就讲种族主义,是很前卫的。安迪·沃霍尔做肖像画都是在六年以后。

  新京报:你为何喜欢收藏自己的肖像画,出于自负,还是如西方一评论家所述你希望展现人性和诙谐?

  周英华:当然是后者。要知道我的第一幅肖像画是自然产生的,是彼得·布莱克提出要给我画肖像画。

  既然有了第一幅肖像画收藏,我就要做得最好。一幅幅下来,我的肖像画收藏系列简直不得了,给我创作肖像画的艺术家90%都成名了,而且我的这些画作都是他们的代表作。

  新京报:是因为你本身也是艺术家,有着独到的眼光?

  周英华:因为我从父母亲遗传来的热情,一直在寻找正义。我的一生都在做类似东西方文化的沟通交流。一直以来,我都是在追求艺术,而不是追求金钱、权力,哪怕做饭店也是有文化责任的担当。我希望自己成为有眼光的领导者。

  ①让-米歇尔·巴斯奎特作品《肖像》,1985年

  巴斯奎特是周英华非常欣赏的艺术家,“他是个有天赋的艺术家。”而这一作品创作于巴斯奎特艺术生涯转折的一年,带有这位早逝的艺术家一贯的即兴表现主义特色。画中以激烈的笔触和鲜明的黄色勾勒出的周英华覆盖了巴斯奎特创作的另一幅肖像。随后,艺术家将视线移开画面和模特,在肖像上添加文字和图像,试图诠释他令人捉摸不透的内心世界。

  ②彼得·布莱克作品《弗里斯科·王与劳伦佐·王及野人周英华》,1966年

  这是周英华收藏的第一幅肖像画。“为了呼应MR CHOW的餐厅形象,我请求彼得创作一幅具有中国元素的绘画,他便把我当时留的烫发涂成黄色,将我画成来自中国和意大利的拳击手的经纪人。”

  ③安迪·沃霍尔作品《肖像》,1985年

  虽然在日后的演绎中有一个剧情是安迪·沃霍尔在没成名时用画作在周英华的餐厅里赊账。但周英华向记者澄清,沃霍尔是少数给他创作肖像画时便已是成名艺术家的,“沃霍尔的波普艺术在那个时代是个突破,他很了不起,毕加索以后就属他了。可以说沃霍尔的艺术是最忠于他那个时代的。”在这件作品中,沃霍尔运用其标志性的媒介延续了他对照相底片与对比色的长期研究,“他问我想要一幅什么样的肖像,我回答他说:‘我想让画面看起来闪闪发光,色彩不要太多。’”

  ④朱利安·施纳贝尔作品《肖像》,1985年

  朱利安·施纳贝尔也因为电影导演的身份而为人熟知。他在20世纪80年代发展出用碎盘子作画的方式,也非常适合为周绘制肖像。餐盘在增加画面碎片感的同时,也自然地与绘画对象的职业发生联想——这幅周英华半裸的肖像中混杂着MR CHOW餐厅的碎餐盘。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