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01:教育周刊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D01:教育周刊
上一篇

小记者变身环保达人

2015年02月02日 星期一 新京报
分享:
新京报小记者在当代MOMA社区参观楼盘模型,了解地源热泵等绿色能源技术的应用。图片/新京报小记者 贾晓茉(东高地第四小学)

  1月25日,新京报小记者“探访当代MOMA绿色科技”月度活动成功举行。小记者们化身“环保达人”,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参观了当代MOMA绿色社区,了解了地源热泵、雨水回收、太阳能光伏利用等绿色能源技术的应用。参观之后,小记者们还对当代置业旗下第一摩码人居环境科技(北京)有限公司总经理贾岩进行了采访。

  活动现场,组织方还设置了环保知识问答环节,经过上、下午几轮PK,来自培新小学五年级的小记者梁元丰成为最终的“环保达人”,为自己所在学校赢得当代置业捐赠的恐龙一号新风净化机两台。

  2015年1月25日上午,新京报社小记者来到被美国《时代周刊》评选为世界十大建筑奇迹之一的北京“当代MOMA”社区,参观绿色建筑。

  浮空走廊不用电 屋顶上面辟花园

  什么是绿色建筑?难道是长满绿色植物的房子吗?怀着好奇,小记者进入一座高楼。工作人员介绍说,所谓“绿色建筑”,指的是建筑材料对环境无害的建筑,比如木材、石头、竹子等。

  眼前这座建筑,果然与众不同:楼与楼之间有浮空的走廊相连,就像在楼之间架起了桥梁;走廊是全封闭的,两边是明亮的玻璃,采光很好。更神奇的是,走廊尽头还有一个浮空游泳池,泳池两旁是健身房。

  真没想到,这个看起来很小的走廊内部竟有如此大的面积。屋顶花园是利用屋顶种有绿植,不但增加了绿化率,还起到一定保温隔热作用,既美观,又简单、雅致。我们站在走廊上隔着玻璃还能看到水上电影院、小山丘广场等,真是太神奇了!

  智能房间没钥匙 主人远程开房门

  小记者还随着“MOMA”绿色工作者来到了一间很大的房子——一个恒温、恒湿、恒氧的住宅。在这间智能小屋:朋友来到家门前,没有钥匙,而主人还未赶到,主人可以通过一款特制的APP程序远程监控,使房门自动打开;主人坐在沙发上,不用起身就可通过手机应用程序操控窗帘的闭合;同样一款应用程序,还可应用于调换背景音乐,实时监控房屋情况等等。

  与此同时,实验室样板间中还拥有温湿度光照传感器,火灾烟雾探测器,“恐龙一号”净化器等高科技设备……据工作人员介绍,“恐龙一号”净化器可以净化空气,在重度雾霾天能抽入清风,使室内空气PM2.5指数降到极低。

  从“MOMA”绿色工作者那里小记者得知,当代MOMA是美国当代建筑师史蒂芬·霍尔(Steven·Hall)的一个作品。霍尔先生在设计时,因为听说中国人相信风水,还特意加了五个小山丘,分别为金、木、水、火、土,代表着好运来临。

  参观之后,小记者与这里的工作人员进行了互动。小记者首先对“MOMA”工作人员进行了提问,之后又与工作人员交流了“节水”、“节电”的小窍门,并共同憧憬了自己理想中的住宅。

  采写/新京报小记者 韩嘉熠(石景山区古城第二小学) 黄曼舒(北大附小) 柴菊(房山区阎村中心小学) 尹仪明(北京十五中)梁元丰(培新小学)

  【点评】

  总体来看,小记者稿件的文笔都比较流畅,结构也比较清晰,基本上写出了当代MOMA绿色社区的特点,有的小记者还将重点集中在社区某个场所的描写和分析上,做到了主次分明。还有的稿件如黄曼舒的《世界十大建筑奇迹之一:当代MOMA》、柴菊的《当代MOMA》采用了新闻消息的写作形式,已颇具“记者范儿”。

  当然,稿件的问题也是非常突出的,其中的问题是很多稿件没有按照新闻的形式来写,不少小记者写成了第一人称的记叙文。还有的稿件通篇都是资料的堆砌,没有任何采访内容的呈现,这些都不符合新闻采写的要求。

  点评人:孔悦(新京报教育周刊记者)

  家长感言

  我觉得梁元丰参加新京报小记者活动最大的收获是对新闻的理解,比如她知道新闻写作要尊重事实,采访对象的回答是怎样就是怎样,自己不能随便评论……这与她平时在学校的写作有很大不同。我很惊讶她对新闻的理解已经有了一定的深度,而不是简单地玩一玩。她现在写东西也更有章法了。我想孩子的教育不能局限在学校里,需要在校外拓宽视野,新京报小记者活动为她提供了这样一个平台和机会。——贾女士,小记者梁元丰妈妈

  ■ 问答

  现代建筑如何兼顾风貌保护

  尹仪明:MOMA是否与北京传统文化风格相和谐?

  贾岩(当代置业旗下第一摩码人居环境科技(北京)有限公司总经理):小记者们的思路真是开阔。在建筑过程中,公司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很尊重,在一些建筑设计上也采用了中国传统元素,比如建筑物窗户部分的红、黄、蓝三色便取材于故宫色彩,山丘也采用了中国传统造景技术。事实上,建筑的思想是相通的,重要的是人与人之间生活的和谐。

  贾晓茉:MOMA的房子建造的花费高、时间长,当时在做这个决定时你们是怎么考虑的?

  贾岩:当时在做这个决定时确实考虑了很多,很多专家也都认为这么做不行,但公司仍然投入了很多,这个建筑当时外国人设计了两年,才逐步投入实施运行,又过了几年的努力建造,MOMA最终完工。在很长的建筑生命里,最终投入和收入会取得平衡。尽管目前不是每个人都能住在MOMA这样的高投入的节能高科技建筑里面,但是我们可以改变自己的行为,节水节电,爱护绿色,同时倡导全社会人们调整自己的言行,为节能环保做出自己的贡献。

  本版采写(除署名外)/新京报记者 孔悦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