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2:书评周刊·失望之书·立场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B02:书评周刊·失望之书·立场
上一篇

艺术史学者李公明

批评是一件有建设性的事情

2015年02月07日 星期六 新京报
分享:

  对于书评,我觉得有几个任务。首先是发现好书,好书的标准不同,我心目中的好书是除了传播知识或推及学术等以外,还可以让当下中国人的心灵受到启发,对社会有一个向上驱动作用的书。书评人,其实就像哨兵一样,当他发现好书的时候要把这个信息传达给大家。而批评,应该对好书的价值和它可能存在的问题,都如实地向读者分享和交流。这里面当然可能会有利益驱动的问题,时下很多的书评,可能为了某种利益,并不具有真正意义上的独立性。当然我不是说出版社约的书评,或者认识的朋友约的书评一定就不可以,并不应有这种形式上的限定,我是觉得书评人应该有自己的责任和担当,当你评价一本书的价值和缺陷,你都能对得起自己的学术良知,对知识传播的社会意义能承担起自己的责任。

  还有一类我自己也很欣赏的书评,它并不一定把社会的责任,道德的责任当成自己的义务,而是从知识和审美的领域,对书的内容反复地体会、品味,特别是一些传统文化中文史哲类的书,完全可以从书评人自己的审美经验、人生经验、阅读经验出发,具有文化上、品味上的魅力,这一类书评人很多是藏书家。

  我的关注领域比较宽泛,除书评之外也写时评,这和我们这代人的特殊背景有关。我读书的时代恰逢改革开放,个人而言,内心有一种对社会的关注,就是关于公民社会怎样从空白状态向更好的方向发展,这是我很多涉及社会问题、公共事务的时政批评的焦点。其实很简单,我做这些事情就是从普通公民的角度出发的。不管是从一个知识分子的角度还是一个普通公民的角度,首先你要对你生活的这个社会有所了解;第二,很多问题是有共通性的,比如权力的运作、公民权利的保障、怎样公开、透明、信息对等,这些都存在于我们社会不同的领域,只是个案不一样,表现的方式不一样而已。所以我写这些批评文章时心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提醒是这些是常识,常识需要不断与公众交流,来提高我们这个社会基本的伦理底限、政治底限的认知度,这样这个社会才有提高的可能。我把这个看做非常有建设性的事情,不是说批评就是反对的。

  我一直是觉得中国一些纸媒的图书评论板块有不少无论是思想性还是学术性都具有高水平的文章,这些文章在公众媒体上发布,真的提升了公众媒体的思想水平,具有前瞻性和重大穿透力,这是非常了不起的作用,无论对知识界还是读者都会有影响。

  采写/新京报记者 李昶伟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