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课程综述
“课程是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在中国小学教育发展的百年历程中,课程设置及课程内容安排总是最受关注的方面,也是每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的“重头戏”。
自上世纪70年代“五四学制”改革实验,到本世纪初“三个超越”的课程观在全国产生广泛影响,再到2014年该校《小学语文主题教学实践研究》荣获首届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清华附小一直鼎立在教育改革的潮头。其中,“1+X课程”体系是所有清华附小课程改革和教学研究的“集大成者”,这个体系和教学思想让“主题教学”的思想从语文课堂走出来,为更多科目的老师和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天地。近年来,清华附小的课程改革更是抓住了“核心素养”的牛鼻子,向着帮助学生实现自我、成功生活与融入社会,从而成为“聪慧与高尚”的完整人的方向前行。
■ 课程特色
“1”:整合五大领域打破学科界限
从目前的教材来看,大多是一纲多本,各版本的教材各具特色,适用性各异。清华附小依据国家课程标准,通过引入多版本教材、调整教学内容的重点和进度、重新设定课时长短,实现各教材的优势互补。
同时,清华附小尝试将国家十几门课程,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及课程学科属性,学习规律,及可以迁移的方法,整合为五大领域:品格与社会、体育与健康、语言与人文、数学与科技、艺术与审美。打破泾渭分明的学科间的界限,以主题、问题、概念、基本学习内容连接不同学科。
此外,将学科知识和社会生活紧密相连,课内学习和课外活动紧密相连,也是课程整合的重要内容之一。在清华附小的课堂上,教学内容一定要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激活和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和经验,通过主题或项目研究,使学生自主建构知识,使学习变得有趣、有用、有意义。
“X”:个性
学生个性得以充分发挥
“X”是实现个性发展的特色化课程,既有必修也有选修。分为两部分:
一是学校个性课程。这部分课程依然沿品格与社会、体育与健康、语言与人文、数学与科技、艺术与审美五大领域展开,为有各方面兴趣和需求的学生提供学习途径与资源。除必修外,目前有56门可供学生自主选择的选修课,学校也会根据学生新需求和学校新课程资源不断调整。
二是学生个性课程。
一条龙课程是对卓越学生的扶植,学校从四年级开始,利用每周一次的“分层走班”学习时间,开设数学、人文、艺术3个供“学有余力、学有所长”的儿童、进行加强学习的创新实验班,清华附中乃至大学后,仍有与之对应的继续深造的机会,为这部分儿童提供了先行一步的机会。
种子课程是为在学习上、生活上有特殊困难的儿童,提供个性化的帮助。
学生自创课程则为那些有特殊兴趣爱好的儿童,如车模专家、昆虫爱好者、书法翘楚,甚至家务能手、旅游达人等等提供分享、展示的机会。每周三中午的“水木秀场、名生讲堂”就是为这部分儿童提供展示的时间。
“1+X课程”体系
据清华附小“1+X课程”研究院院长胡兰介绍,“1+X课程”分为两大部分:
“1”指优化整合的国家基础性课程,该课程内容体现了“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思想,既落实了国家规定的基础性课程,同时又超越了教材。
“X”指实现个性发展的特色化课程,形成既遵循儿童在基础教育阶段的普遍认知特点,同时又体现“清华烙印”的校本课程及学生个性化拓展性课程。
“+”不是简单的加法,而是“1”与“X”的相辅相成,达成“1”和“X”平衡的增量或变量。“1+X课程”中的“1”与“X”追求黄金分割比例。一方面强调基础,优化整合后的国家基础性课程要占到总课程的一半以上,即接近总课程的70%。另一方面依据学生的实际需求调整这一比例,留有裕度,使之保持一种动态的平衡。
■ 解密
一次听课引发的思考
□窦桂梅,清华大学附属小学校长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清华附小的改革进入“整合”阶段。
故事,还要从那次跟班听课说起。2010年底的一天,我带领中层到一年级的一个班听课。学生一日学习生活的现状,深深地触动了我。第一节语文,老师教了孩子们一堆知识,有一套自己的课堂常规要求。第二节数学,换了老师,又教了一堆知识,还有一套自己的课堂常规要求。接下来音乐、体育……不同的教师,都在传递本学科的知识并提出不同的要求。老师走马灯似的轮番登台,六七岁的小朋友,对这一天所积累的知识碎片和老师提出的各种要求,茫然无措,真的有点晕了。这样的教学,尽管高效,但真的有助于学生的成长吗?
各科老师都强调自己的学科,这似乎没有错,但作为基础教育的小学,最应当做的“培养完整的人”的工作却往往被忽略了。在当今,乃至未来的社会,完成任何一项具体的工作,需要的都是人的综合能力。基础教育正是应当培养人的这种能力。而真正的教育是不分学科的、不分部门的。于是,在此后近3年的时间里,我开始带领团队从课程角度着手,改造学习生产力,于是就有了“整合”,有了今天的“1+X课程”。
■ 声音
●我特别期待周五,一下午的创新与实践课,就像爱丽丝梦游仙境一样,总是有那么多的惊喜!上学期我们排练戏剧,语文老师和我们一起编故事,美术老师跟我们一起画背景,音乐老师和我们一起跳舞……特别好玩。——清华附小2013级学生 张馨然
●学校在提供全面基础的学习内容的同时,也提供丰富多彩的个性课程,比如我最喜欢的竹笛、板球等等。这些课程开拓了我的视野,锻炼了我的能力,使我全面发展,学有所长。——清华附小2013届毕业生 李志勃
●清华附小自创的“1+X”课程体系,充分满足了学生个性化成长的需求,真正代表了附小学生“乐学”的样态。孩子们能茁壮成长,收获聪慧与高尚、硕果累累的人生。
——学生家长 于利
●“1+X课程”体系,给我们现在学校的课程改革提供了一条思路。当所有的课程都成为学校课程的时候,才是真正的课程,才是真正校本化的课程。
——国家督学 成尚荣
●清华附小的“1+X课程”已经从“校本课程”走向了“本校课程”,而这正是国家提倡的未来教育发展走向。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主任 田慧生
■ 课程史
“1+X课程”构建历史
2010年11月
《清华附小办学行动纲领》提出“课程是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开始撬动学校课程改革。
2011年6月
清华附小第20届教育教学研讨会,提出学校课改设想。
2011年10月
初步提出“1+X课程”理念,形成《课程纲要》。
2011年11月
借助北京市小学语文“减负增效”现场会,使“1+X课程”初具雏形。
2012年7月
成为海淀区“课程整合、自主排课”实验学校,“1+X课程”顶层设计逐渐完善,“整合”成为学校课改关键词。
2012年11月
初步完成“1+X课程”内容构建,形成《课程手册》和系列丛书。
2013年3月
“1+X课程”体系下的《质量目标指南》、《乐学手册》正式出版。
2014年5月
举办首届北京国际儿童阅读论坛,进一步推广“1+X课程”。
2014年9月
清华附小《小学语文主题教学实践研究》获首届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清华附小课程改革成果获得重大肯定。
本版内容整理/新京报记者 许晓静
本版摄影(除署名外)/新京报记者 李飞 实习生 彭子洋
下期预告 敬请关注下期“中国现代小学百年”系列报道之1+X课程·体育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