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0:特别报道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A20:特别报道

“洋面孔”李忆祖20年跑遍新疆

大学毕业后主动要求去新疆搞地质,退休后投身讲学,为37万青少年讲科普

2015年02月11日 星期三 新京报
分享:
2013年7月18日,李忆祖协助央视《地理中国》节目组在新疆赛里木湖拍摄节目。70多岁的人,跟年轻人一样翻山越岭。李忆祖 供图

  ■ 人物简介

  眼窝深陷、鼻梁挺直、白发微卷———李忆祖长着外国面孔,却是地道中国人。他1938年于天津出生,被一对中国夫妇收养。在北京长大求学,毕业后赴新疆从事地质、教育工作,退休后踏上了关心下一代的义务讲学之路。

  一头白发,还卷着弯儿,淡黄眉毛蓝眼珠,任谁都忍不住说他是外国人。

  “我可不是老外,我是如假包换的中国人,外裔中国人。”离开北京五十多年了,李忆袓还是一口地道的北京话,三句不离儿化音。“乡音难改。”他说。

  说着地道的北京话,但一生之中的大半时间,他都在新疆。年轻时做地质勘探踏遍了新疆的山山水水,退休后做义务讲学又走遍了新疆的村村县县,“一生没做什么轰轰烈烈的大事,”他说,“但是做的,都是自己应该做的、想做的事情。”

  意气风发

  毕业不呆北京奔新疆

  两个决定影响了李忆祖的一辈子:一次是他自己做出的,另一次则是别人帮他做出的。

  1961年,23岁的李忆祖,吃完家里给包的送行饺子,背着行囊,踏上了从北京开往新疆的火车。

  这一来,就是一辈子。到现在,他已经在新疆54年了。

  那一年,李忆祖刚从北京地质学院(现中国地质大学)毕业。那时大学毕业生都实行分配,李忆祖是北京人,分配在了北京。不管是在那时还是在现在,看起来这都是令人羡慕的一件事。

  但李忆祖不这么想。

  他下了决心,打了两次报告,坚决要到新疆来。

  “新疆有很多地质的空白点。”如今回想起来,李忆祖对于当初的决定仍然记得很清楚,“我学的专业是地质测量与找矿,新疆需要我这样的人。”

  他也仍然记得年轻时意气风发想要闯世界的新鲜劲儿,大学实习时去了很多地方,“唯独没有来过西北。”

  并非没有牵绊。母亲年事已高,身体也不大好,希望他留在北京。每谈及此,李忆祖都觉得既感激又对不起母亲,“母亲不愿意我来,但是觉得年轻人有自己的志向,愿意报效祖国,是件好事。”

  多年之后,他才知道,自己走后,母亲大病了一场。

  李忆祖的母亲是他的养母。除了来新疆之外,他人生中另一次改变命运的决定,就是养母做出的。

  1938年,李忆祖在天津出生。亲生父母是谁,是哪国人,为何遗弃了他,到现在仍然是谜,不过李忆祖也早就不想再去寻找答案。

  养母救了他一命,把他从天津抱到了北京,尽心尽力抚养他。抗战的时候,也有外国老太太想要收养他。不过,养母没舍得。

  他在西城的缸瓦市住,放了学有时候去天桥听说书,有时候还会转悠到龙须沟去玩儿。从小学到大学,一直都在北京读书,“所以,我是地地道道的中国人。”

  “疯老头”

  70多岁仍翻山越岭

  一晃54年过去,那个意气风发的北京少年成为了如今满头白发的新疆老人。但血液里那股永远向前冲的劲儿一直都在。

  央视《地理中国》节目中常常会出现一个老人,看到他,李忆祖就忍不住说,“这个老家伙,一定是疯了。”

  节目里那个老家伙从布满碎石的羊肠小道上走过,身边是万丈悬崖,还不时有山石滚落;拄着登山杖一步步下到4000米深的冰川底下,双脚都麻了;被人抱着才能上马,但骑上马之后又是一往无前……

  这个老家伙就是李忆祖自己。

  李忆祖是个乐观主义者,或者说,他是个善于苦中作乐的人。

  “我不相信命运,但好像总是走好运。”他自己说。无论是自己选的,还是命运安排的,他一概安之若素,然后从中找到乐趣所在。

  中学时听了一场讲座,说地质工作“鹰眼兔子腿,拿了工资游山逛水。”爱玩的李忆祖一下子被吸引住了,第一志愿就报了北京地质学院。

  真正工作之后才知道,地质工作没有那么潇洒,风餐露宿,“很多时候,只能煮点雪水。”多少次李忆祖下山之后累得发誓再也不爬山了,“但一到山上,山顶无限风光,一览众山小。”李忆祖说,“就还是想来。”

  本来学的找矿专业,到新疆后被分配做煤田地质普查,李忆祖别扭了一阵,也乐呵呵地接受了。从阿尔泰山,到天山,到昆仑山,20年间跑遍了新疆。

  后来转到教育领域当起了校长,在学校,他又拿起“老本行”,办起地质兴趣班,办地学竞赛;到了晚年,又协助了央视几部纪录片在新疆的拍摄工作,丰富的地质工作经验让他成了好参谋。70多岁的人,跟着年轻人一样翻山越岭,还拍下了数万张照片。

  李忆祖形容自己的性格是“有点疯”。50岁的时候,当地的一位体育老师想骑摩托车去内地,拉上了李忆祖。那时候,李忆祖连摩托车都没有摸过,但还是答应了他。

  李忆祖记得特别清楚,“5月1日开始学摩托车,7月11日考执照,16日出发。”两个人就这样,沿着乌鲁木齐一路驶向天津。摩托车上开始没什么东西,后来加上汽油桶,再加上些生活用品,“摩托车开始左摇右晃。”

  俩人就这样,一路骑到天津又骑回乌鲁木齐,走哪住哪,一共走了45天。

  李忆祖特别自豪,那时候他当老师,“跟孩子吹牛的时候,有得吹了。”他调侃道。

  科技达人

  20年办讲座近800场

  如今,77岁的李忆祖每天早上起床第一件事,就是打开电脑看看新闻,然后开始搜资料、找图片,做课件。电脑、打印机、扫描仪他都玩得转;搜资料、做PPT、制作小视频他也全都没问题。

  他没有想到,退休之后,自己又开辟了第二事业:讲课。1998年李忆祖退休后,被聘为了自治区青少年科技讲师团讲师。他那“有点疯”的劲头儿又放在了讲课上,慢慢成为了讲师团里的科技达人。

  近二十年间,他讲遍了天山南北,讲故事绘声绘色,做课件有声有影,讲道理令人心悦诚服,年逾古稀的他,成了青少年们最喜爱的老师。

  电脑还不太普及的时候,他就自费买了电脑、扫描仪、打印机等,学五笔打字;学着自己做PPT课件,地质工作积攒多年的照片这下派上了用场;他还上网找找小视频,如今,77岁的他,还是新疆关心下一代委员会的网站负责人,估计这也是全国年纪最大的网站负责人了。

  李忆祖对一次讲座记忆犹新,几年前,他去一所高中讲发明创造。

  讲课的时候,一名高二女生站起来问,“李老师,我是学文科的,文科怎么发明创造?”

  李忆祖一愣,但这难不住他。

  “明代一幅名画‘踏过花丛马蹄香’,怎么画出香味?马走在路上,马蹄后面有几只蝴蝶紧紧相随。深山藏古寺怎么画?一个和尚在深山挑水。画上虽然没有花香,没有古寺,但看到画作就都可以想象出来。这就是发明创造。”他从中国的四大名著谈到莎士比亚的戏剧,“文学同样需要发明创造。”他借此告诉高中生们,“趁着年轻时脑子好,要多看点东西,说不定什么时候就用上了。”

  “如果讲课人家不欢迎,那就不要浪费人家的时间。”李忆祖说,每次讲课他都针对主题来准备,他很少讲理论,总是讲故事。他爱在讲课时添加自己拍的图片,“希望小孩儿能够从中感受到世界之美,世界之大。”

  到现在,他仍然清清楚楚记得中学的校风。

  “我是北京二中毕业的,校风是‘为实现理想走进来,为服务社会走出去’。我的人生观就是在这里树立的。中学对一个人的人生是非常关键的,你要好好想想,自己这一生的理想是什么。”

  退休之后,他一共做了797场讲座,听众37万多人。“累积下来,就觉得,自己做了点事情。”他说,这一生没有什么轰动的事情,但做了我应该做的、想做的事情。

  新京报记者 高美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