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04:教育周刊·活动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C04:教育周刊·活动

小记者作品展示

孩子视角也不缺乏深刻思考

2015年02月16日 星期一 新京报
分享:
在百工坊一个景泰蓝制作的小作坊里,一位师傅正在掐丝。新京报小记者 李紫雍 摄
百工坊走廊中的一幅壁画。新京报小记者 薛阳 摄
在百工坊,一位雕刻师正专注地雕刻桃核作品。新京报小记者 王涵宇 摄

  以下您所看到大部分文字与图片,都出自孩子的笔下,它们都是第四届新京报小记者的“大作”。

  这是小记者们参观北京珐琅厂和工人日报印刷厂后采写的内容。也许他们的文字还稚嫩,也许他们的语句还不通顺,但他们所写的——关于报纸印刷的环保进程,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后继乏人——尽管出自一个孩子的视角,却并不缺少深刻的思考。今天,就让我们把这方舞台交给他们,让他们唱主角。

  采访珐琅厂

  团队塑造景泰蓝辉煌

  ●新京报小记者 张舒娴

  2015年2月3日,新京报小记者们来到了珐琅厂进行采访。

  在指导老师带领下,小记者们先去参观了景泰蓝的制作过程,看到的是一些年过五旬的叔叔正在大型工具前忙碌的、背对着小记者的身影。他们都弓着腰,眼睛盯着被机器带动急速旋转的景泰蓝瓶,手里不停地忙活着。小记者们只远远拍了照片,并不想打扰他们。

  大家几乎是屏着呼吸走进了“掐丝”工艺制作室,因为里面的安静真的可以用“哪怕掉一根针也听得见”来形容。放眼望去,十几排的工作桌,每一个人都一丝不苟地干着工作,对小记者的出现也没有反应。

  只见一位阿姨眼睛死死盯着景泰蓝瓶,仿佛被它勾了魂。她的双手有着常年累积经验的老练,有条不紊地轻轻拿镊子夹起它,蘸了点白芨。为什么不用胶水粘而用白芨?指导老师说,白芨是一种中草药,是天然的;此外白芨易溶于水。

  最后参观的是成品景泰蓝展区。一进门,小记者们便被一片色彩明艳镶着金边的景泰蓝惊呆了。景泰蓝不仅远看精美,细节也是非常精致。正在赞叹其华美之余,一名小记者说,他的眼前突然浮现出了叔叔弓着腰的背影,阿姨一丝不苟的眼神等这些画面。

  景泰蓝的每一处辉煌都包含了背后制作团队的辛勤付出。在这个“黑心交易”泛滥的时代,珐琅厂依旧保持着高品质的做工。

  评

  用“哪怕掉一根针也听得见”来形容制作室的安静,用“弓着腰,眼睛盯着被机器带动急速旋转的景泰蓝瓶,手里不停地忙活着”来白描工人聚精会神的工作场景,用“眼睛死死盯着景泰蓝瓶,仿佛被它勾了魂”来反映工匠的全神贯注,这些描写和形容,绝美。

  并不是每个人都有这样的能力,传神的描写来源于对生活的细致观察。场景画面感是你的强项,请保持,对写作的精到和琢磨,是你毕生的财富。

  (点评人:李天宇)

  零距离探访珐琅制作

  ●新京报小记者 张艺凡

  景泰蓝的制作程序是:一制胎、二掐丝、三点蓝、四烧蓝、五磨光、六镀金。景泰蓝分为四种,分别为画珐琅、錾刻珐琅、掐丝珐琅和铜胎掐丝珐琅。

  景泰蓝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选择景泰蓝要有三步:一掂、二摸、三看。“一掂”是掂它的重量,它必须有一定的重量;“二摸”是要摸一摸它光不光滑;“三看”要看一看它完不完整,如果不完整一定不能要。

  景泰蓝的制作时间是按图案的精致程度来衡量的。也许大家都以为景泰蓝是以蓝色为主,所以蓝色最珍贵,但其实不是,景泰蓝是以蓝色为主底色,但最珍贵的颜色是粉红色。

  据了解,珐琅(景泰蓝)不是瓷器,而是一种用铜来制作的器物。景泰蓝的制作详情如下:首先是制胎,就是把珐琅的大体形状做出来;接着是掐丝,是把铜丝做成不同形状后粘在胎上;再接下来点蓝,就是用一种像沙子一样的颜料来涂;再是烧蓝,就是把上好颜料后的珐琅放入700℃以上的高温后取出,反复去做点蓝和烧蓝,直到颜色和钢丝差不多高的时候,再进行下一步——磨光;磨光就是把珐琅用椴木炭或者不同型号的岩石抛光;最后一步是镀金,即把磨完光的珐琅涂上一层金。

  怎么样?是不是感觉珐琅的制作过程很复杂,确实是的,如此精美的器物肯定是要经过繁复的制作过程的。

  评

  开头单刀直入,直接写景泰蓝的制作程序。其实这样有点冒险。但是张艺凡的稿件,还是能看出一些节奏的,尽管记者本人可能不知道什么是写作节奏。

  比如第二段只有一句话,景泰蓝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这就起到了强调作用。这么写还是挺好的。

  接下来的描写会更细致,其实写作不光只有严谨,放松的写作也能呈现出一种状态,给读者以愉悦感。在文章的中段,记者的写作就比较放松,但又没跨出边界。应该说,这篇作品吸引我的是表述上的个性化。(点评人:张永生)

  采访印刷厂

  报纸与节能环保

  ●新京报小记者 韩旭

  随着人们对环保与节能越来越关注,报纸的印刷与纸张墨料又是否环保呢?每天大于50吨的报纸印出,又是否浪费呢?从排版到印刷的环保问题,工人日报印刷厂张厂长会怎样回答?

  纸张的来源与回收

  印刷厂每天要消耗大量纸张,这就势必带来回收与环保问题。目前,印刷厂中的用纸主要分为两种:PS版与报纸。制版车间的PS版,每天都有专业处理部门来回收利用。据张厂长说,他们厂的纸主要由较环保的原浆与回收纸制成,而印刷废纸也会回收并再生成纸张。

  报纸印刷中的污染

  印刷时的墨料会有一些污染,那么报纸还安不安全?原来,工人印刷厂的颜料已经有特殊的加工,使它的有毒成分大大减少,虽然厂长还不能保证完全无害,但国家已经采取了措施。

  用纸与砍伐

  印刷厂用纸均为较环保纸张,但厂内用纸也会砍伐树木,不过绝对符合国家标准。树木原浆与废纸的比例大概可分为两类:A类原浆多,纸质较好;B类原浆少,纸质较粗糙。一些印刷厂目前已开始使用环保纸张。

  相信随着对环保的重视,未来报纸一定会越来越节能环保!

  评

  韩旭的作品都呈现出了很高的质量。

  首先,主标题都不落俗套,是用心琢磨的结果,从标题上也能看出,其视角包括知识面,要大于其他人。

  其次,新闻格式运用得当。导语部分都出现了问号,用设问的方式吸引读者阅读。稿子中有“小标题”,间隔得当,标题的选取也言简意赅。

  正文部分用语严谨,消息源呈现明确。文字上,短句居多。

  此外,视野开阔,不光可以写眼睛里看到的,也能表达出与之相关的信息,形成合理的、合适的延展。

  (点评人:李天宇)

  报纸印刷走向绿色

  ●新京报小记者 郭潇澜

  2015年2月2日,新京报小记者一行来到工人日报印刷厂,了解印刷厂的环境与印刷过程。

  工人日报建于1949年7月,位于东城区安德路61号,现有固定资产两亿五千万元,5条生产线,年平均利润约为600万元。

  新京报小记者进入照排车间参观。印刷过程采用日本、德国的自动印刷设备,对比从前,减少了出错率、时间与成本,同时也节省了纸张。

  为响应国家绿色印刷的号召,也为了保护环境,印刷厂的废水、废料、废气和噪音得到改善,其中无废水排向地下,减少了地下水污染。废料主要分为废布和废液,现已不再乱扔乱放,而是送去专业公司处理。废气主要是油墨中含有的苯,有害人体健康,厂中安装的空气过滤器,改善了不少空气污染。机器发出的噪音也有害人体健康,工厂为员工分发了耳塞,以免受到噪声伤害。

  小记者采访中,报社领导介绍,噪声也是未来规划改善的一部分,希望能为员工提供更舒适的工作环境。那么,废报纸怎么办?厂长作出明确回答,现在每日约700公斤的废报纸都会送到造纸厂,可以重新回收利用再印报纸。

  采访过后,小记者们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收获了许多知识,也了解了印刷厂在科技进步、改善环境方面做出的努力。

  评

  新闻消息的5W元素,在这篇新闻稿件中都有体现。尤其是导语,简明扼要。背景介绍,绝无废话。关于环保问题,用了较大篇幅详细介绍,回答了人们对于印刷厂环保问题的疑惑。

  (点评人:张永生)

  以上作品来自新京报小记者:

  张舒娴 华中师大第一附属中学朝阳学校

  张艺凡 呼家楼中心小学青青分校

  韩旭 石景山景山学校远洋分校

  郭潇澜 北京市第二十中学

  李紫雍 北京海淀外国语实验学校

  薛阳 东北师大附属中学朝阳学校

  王涵宇 西城中古友谊小学

  评

  通过这几天的课程,小记者们对摄影有了初步的认识。大多数同学认识到了拍摄每一张照片都要做到言之有物。

  不过在现场采访和拍摄时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有些照片没有达到最基本的技术要求,在清晰度和曝光方面都有待提高;二是对主体的选择及构图控制方面还需要多加练习。

  较好的方面是,很多同学了解到,要对自己拍摄的每一张照片负责,要求质,而不是求量。有同学拍完照片会马上过来和老师交流,发现问题后立刻回去补拍。还有的同学会一直跟着老师,学习老师的拍摄角度和拍摄时机。在上交的作业里,我欣喜地看到了同学们正在学习如何更好地观察生活,也学会了如何表现细节,如何突出主体,如何选择拍摄主题等等。希望这次的课程能够给新京报的小记者们打开一扇摄影的窗口,未来能够更好地透过镜头,观察生活、记录生活。(点评人:王远征)

  评

  这次小记者的摄影作品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采访京城百工坊,第二部分是采访工人日报社印刷厂,第三部分是采访北京珐琅厂。由于印刷厂在采访时并不在印刷的状态中,摄影作品比较静态,其余两部分作品均完成得较好。

  从作品中不难看出,小记者们基本领悟了课上讲的摄影技巧,并很好地写出了图片说明,这是作为摄影记者必备的素质。希望有兴趣的小记者能把摄影当成一种日常习惯。(点评人:李飞)

  ■ 点评人

  ★李天宇,新京报资深编辑

  ★张永生,新京报深度报道部资深记者

  ★王远征,新京报资深摄影记者

  ★李飞,新京报资深摄影记者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