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2:社论·来论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A02:社论·来论
下一篇

少放烟花,让这个春节少点霾

2015年02月18日 星期三 新京报
分享:

  ■ 社论

  平常说起空气污染的危害,每个人都会表现得痛心疾首,那么当自己可以为改善空气尽一份力,或者说需要做出一些力所能及的“牺牲”时,希望更多人不会因为民俗的理由而却步。

  今天是除夕,已经步入春节假期。依照相关法规,今天也是燃放烟花爆竹的解禁日。但气象部门早前已有预报,今天是中度雾霾,而在7天春节假期中,有5天都属于雾霾天气。所以昨天北京市委市政府给市民发出的手机拜年短信中,也有提醒:为减少空气污染,请大家少放或不放烟花爆竹。

  春节期间能不能燃放烟花爆竹,这些年已经讨论过无数回。在如何对待这个传统民俗的问题上,现在当然还没有绝对的共识,不过短时间集中燃放烟花爆竹,将进一步加剧空气污染,这一事实应该已为大家普遍接受。所以在空气状况已经非常不理想的环境之下,希望少放乃至不放烟花爆竹,至少能成为这个春节的共识。

  事实上,随着人们观念逐步转变,现在少放、不放烟花爆竹,已经成为一种更主流的趋势。据公安部治安管理局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实行烟花爆竹禁放的城市有138个,出台限放政策的城市达536个。北京目前身处限放的队列,但不得不提醒的是,北京作为首屈一指的大都市,建筑和人口密度更高,燃放之后产生的污染,其实更难散放,所产生的危害更为明显。所以从理论上来讲,如果那100多个城市可以出台禁放,北京也完全有理由转换队列。

  当然,出于对民俗和不同人群选择权的尊重,目前的限放政策更具有人情味,也更容易得到理解和支持。但从市民个体角度来说,可以放并不意味着一定要行使这“权利”,能够主动加入少放或不放的队伍,不仅是为天空少一点霾尽力,也是在为转变社会观念做贡献。人难免都有从众心理,如果一个城市放烟花爆竹的人多了,天空的光彩和喧闹就会吸引更多的人加入狂欢;相反,如果放烟花爆竹的人在减少,那么“沉默的螺旋”效应就会让更多人疏远这种民俗。

  以民俗的名义燃放烟花爆竹,会让一些人得到一种“过年”的快乐,但这种无形的快乐感,其实可以通过更多可替代的方式获得。哪怕就烟花爆竹所具有的绚烂色彩或隆隆声响,其实都可以被电子鞭炮所替代。但如果不愿意舍弃这样的“传统形式”,烟花爆竹所造成的污染则是有形的。甚至可以说,放烟花者的快乐可能建立在那些不愿放的人的痛苦之上。因为污染的空气,影响的是每一个市民的呼吸。

  平常说起空气污染的危害,每个人都会表现得痛心疾首,那么当自己可以为改善空气尽一份力,或者说需要做出一些力所能及的“牺牲”时,希望更多人不会因为民俗的理由而却步。此外,在现有限放政策的基础上,能不能进一步调整为和空气质量挂钩,比如当PM2.5浓度达到一定程度就全面禁放,也值得相关部门考虑。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