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7:书评周刊·经济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B07:书评周刊·经济

2050年:全球化的世界什么样?

2015年02月28日 星期六 新京报
分享:
《2050:重塑世界的朱格诺》
作者:尤里·达杜什/威廉·肖
版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4年12月

  朱格诺是什么?是一种搅动格局的强大力量。朱格诺意味着什么?2050年,世界发展的主宰力量或将转移。2050年,大约35年后,全球化的世界会发展成什么样?两位英国学者、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的研究人员达杜什和肖在《2050:重塑世界的朱格诺》一著中做出了他们的预测。

  穷国接管富国

  世界主宰力量转移

  所谓“朱格诺”,在该书中指的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快速增长的力量。这股新兴力量将全面冲击旧的世界格局,考验现有的国际秩序。两位作者预测,到2050年,世界发展的主宰力量将发生转移,新兴经济体将接掌未来的全球资源分配。简单地说,穷国将接管富国。

  作者指出,数十年来的全球化进程使得世界经济发生了历史性的巨变——随着贸易、资本、劳动力和技术的国际流动,发展中国家快速增长并融入全球市场。到2050年,世界经济力量的平衡将发生巨变:中国将取代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亚洲与拉丁美洲的新兴经济体将超过欧洲。发展中国家的崛起将创造巨大的机会,将产生一个更大的全球性中产阶级和富裕阶层(GMR),绝对贫困人口将大大下降。

  到2050年,中国、印度和美国将成为世界最大的三个经济体——新的“三和音”,取代旧的“三和音”——美国、欧洲和日本。中国的GDP将达到46.3万亿美元,按实际美元计算,比美国大20%;按购买力平价,比美国大90%。全球亿万人口将摆脱极端贫困的境况。其中,中国和印度将使将近六亿人摆脱极端贫困。

  当然,这个增长的美好前景,需要一系列保障条件:健全的国内政策,包括稳定的宏观经济、健康的商业氛围、适当投资的教育;国际社会需要确保贸易、资本、劳动力和技术持续流动的国际一体化框架;共同建立应对大规模金融危机的强大屏障;找到方法来避免全球环境灾难;要着手处理发展中国家的快速增长所带来的历史性巨变,确保向新角色的权力移交能够和平稳定地进行,避免陷入战争和保护主义的泥潭。

  四大渠道崛起

  发展中国家影响重大

  该著从全球化的四大渠道——贸易、金融、国际移民和全球公地分析了发展中国家崛起的重大影响。

  贸易方面,到2050年,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中国,将成为世界贸易中的主导力量。它们在世界出口贸易中所占的份额将翻上一番多,由2006年的30%增长至2050年的69%。发达国家在出口市场上对其依存度将增加。中国将成为欧洲最大的出口国,中国和拉丁美洲将超过欧洲,分别成为美国的第一和第二大出口对象国。

  随着发展中国家在全球贸易中比重的增长,全球贸易的框架将发生改变。作者建议,世贸组织等国际合作机构应积极应对这些新兴的趋势,鼓励自主的贸易自由化,支持多边协定,并建立起保护最贫穷国家利益的争端解决机制;应当鼓励精心设计的区域协定,而不是将任何区域性合作方式视为威胁。

  金融方面,发展中国家的金融一体化进程将对世界发生重大影响。发展中国家的金融机构相对薄弱,政府应对危机的能力有限,且大多未受到过检验。作者建议,发展中国家在开放国内资本市场时应谨慎,并投入更多资源进行金融监管。同时,发达国家应该支持发展中国家改善监管能力,以降低全球性金融危机爆发的可能性。

  在国际移民方面,到2050年,移民增长的压力也将加大,特别是由于富裕国家的人口结构老龄化,而较贫穷国家人口相对年轻。作者指出,发达国家目前制造移民壁垒的政策是错误的,因为国际移民带来的经济收益要超过来自贸易的收益。

  全球化的第四个渠道是全球公地。所谓全球公地,即不属于任何国家却被多国开采、利用的全球性公共资源,诸如限制气候变化、维护空气质量、避免用尽海洋资源以及有效利用网络通信等问题,都跨越国界,而且很难通过市场机制有效处理(因为其全球公共成本无法准确计算),因此需要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政府通力合作。

  未来的风险

  另一幅低增长的图景

  结合上述四个渠道,两位作者进一步探讨了使其乐观预测失败的风险,包括:气候变化、地缘政治崩溃、出现金融危机和萧条,以及世界退回到贸易保护主义。

  气候变化可能会严重降低全球经济的增速。如果没有控制碳排放的一致努力,有可能出现全球气温上升,这对许多发展中国家可能影响更大,因为发达工业国更有能力适应气候变化,甚至可能从气温缓和上升中受益。

  全球经济力量的变化将导致军事权力的变化。作者预测,中国的影响力将上升,可与美国抗衡,甚至超过美国。经济和军事权力的转移有可能引发地缘政治冲突。全球化并非存在于真空中,因此,维护国际社会的凝聚力对于其延续至关重要。

  另外,在国际金融一体化的过程中,发达国家尚且缺乏足够的监管机制和健全的宏观经济政策,发展中国家参与程度的加深,则蕴藏着更大的风险。从2008年金融危机中爬出来的世界经济,似乎仍然处于危险境地:公共债务庞大,金融保护政策难以扭转,流动性过剩,道德风险剧增,“大到不能倒”的金融机构比比皆是。金融危机的经验教训能否转化为有效的改革?作者对此似乎并不乐观。

  另外,要提防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当大国关系恶化到采取军事行动或经济敌对时,经济出现萧条且伴有规模失业的上升,并试图用贸易制裁作为执法“大棒”时,贸易保护主义可能死灰复燃,这有可能使全球经济增长放缓或陷入萧条。

  考虑到上述风险,作者也预测另一可能,描绘了一幅低增长的图景:到2050年,中国和印度仍然将跻身世界经济前三名,以美元计算,都将小于美国经济的规模;但以购买力平价计算,中国GDP仍然将超越美国,成为第一经济体。在低增长情景中,全球脱贫人口将略有减少,而全球GMR将比高增长预测中减少15%。

  培育全球意识

  前行路上需谨慎

  正如该著所言,近几十年来,全球福利的改善前所未有。同时,要把握发展中国家崛起带来的机会,各国需要增强国际合作。两位作者指出,目前的多边框架无法完全处理目前的挑战。可以采取如下原则,提高国际合作的效率:第一,在国家层面的行动上要建立共识,集中国家层面的力量推动变革;第二,放弃达成全面共识的不切实际的野心,由关键成员国达成协定后,向其他参与国逐渐推广。他们认为,目前的G20集团尽管略显庞大笨重,存在瘫痪的危险,但仍然是目前最有前景的论坛和载体。

  两位作者呼吁,需要推动各国公民树立全球意识,这是应对未来挑战的希望之路。各国公民需要拓宽视野,站在全球的角度看问题。而建立全球意识,需要各国政府的理解和推进、民间社会的积极参与、教育以及持续的国际经济和政治对话。

  两位作者关于全球化的预测主要集中在国际贸易、金融等经济层面。结合全球化的政治、社会、文化及心理等层面的考察,我们对于全球化的认识会更全面。全球化的含义复杂,有人指出其有八种模式之多(邦德,奥拜恩):地球化(“一个世界”的全球意识)、自由化(消除资本、劳动力和技术等国际要素流动的壁垒)、多极化(贫富分化、南北分化或中心/边缘对立)、美国化(美国产品及价值观的普及)、麦当劳化(生产及管理的标准化和官僚化)、混杂化(各地融合导致的文化混合)、跨国化(民族国家之上的国际组织发挥更大治理作用)和巴尔干化(本地化、多样化的价值观融合及冲突)。不同的模式对应着不同的认识角度和价值取向,也蕴含着不同的发展前景。

  全球化的未来,是乐观的美景还是暗淡的危局,取决于我们对于全球化复杂性的认识及政策选择。未来在我们脚下,但正如麦金农在探讨发展中国家经济自由化进程时所言(麦金农:《经济自由化的顺序》),前程犹如雷区,每行一步,都需要极端谨慎。

  □刘军(学者)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