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06:教育周刊·特别报道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D06:教育周刊·特别报道

传统文化旨在提高素养 特长生升学作用渐弱(1)

2015年03月02日 星期一 新京报
分享:
东城二幼的新年幼儿民俗游园会上,小朋友在制作剪纸。北京市教委发布的2015年幼升小、小升初政策表示,特长生招生将向民乐、书法、剪纸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方向倾斜。新京报记者 王远征 摄

  传承传统文化

 校园

  特长生招生将向民乐、书法、剪纸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方向倾斜。今年2月初,北京市教委发布的2015年幼升小、小升初政策,再次牵动了许多家长的神经。这一政策的寓意何在?中华传统文化项目是否会成为新一轮择校的“敲门砖”?对此,北京市教委表示,此次特长生招生变化旨在提升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特长生在未来升学中的作用将继续弱化。

  家长:武术剪纸都能成“特长”?

  最近,听说今年小升初政策特长生将向剪纸、书法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项目倾斜,熊先生不禁激动了一下,女儿从小就喜欢剪纸,每次自己画完的画都会认认真真地剪成美丽的图案。“没想到孩子的这个爱好也能成为一项特长。”

  激动之余的熊先生又有些迷茫,“毕竟考特长生不是喜欢就成,得报班系统地学,还得考证吧。”现在,熊先生开始到处为女儿打听哪儿开设剪纸的培训班。

  “从社会办班、家长的心态来讲,肯定会有一些变化。”丰台区草桥小学校长林艳玲表示,今年小升初特长生招生的变化其实起到了一个导向作用,之前为了升学,一些家长根据优质学校开设的特长生项目有针对性的给孩子报班学习,现在指挥棒向中华传统文化倾斜,无论是家长还是社会办班肯定会有一些调整。

  记者了解到,此次市教委公布的传统文化项目包括体育类、美术类、艺术类、戏剧等门类,比如武术、舞龙舞狮、民族音乐、书法、剪纸、京剧等都可能成为学校招考特长生的考察项目。此外,一些北京特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京西太平鼓”等也将包括其中。

  学校:传统文化课程重在普及

  “我感觉,市教委今年在小升初特长生上进行改革,一方面是引导全社会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视,另一方面也是鼓励学校从小学开始开设一些诸如书法、剪纸等具有中华文化传承的项目。”北京市第109中学校长刘炳辉说。

  北京市第109中学从2013年开始在小学一年级开设书法课,与其他学校不同的是,该书法课被正式纳入到课表里,每周一节课。刘炳辉说,学校之所以开设该课程,并不是提前预测到今后的政策变化,也并没有打算以此培养特长生,而是希望学生们经过12年的学习之后,掌握一门技能和修养。“如果今后小升初严格按片,这些特长也就没有任何意义了。”

  记者了解到,目前北京市已经有很多学校开设了诸如京剧、快板、相声、葫芦丝等一些中国传统文化的课程。

  从2009年开始,丰台区草桥小学就陆续开设了葫芦丝、京剧、古筝、快板等一些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的校本课程和社团。校长林艳玲表示,虽然学校已经做了很多年有关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课程,但是还达不到招收特长生所规定的要求,“我们更趋向于普及传统文化。”

  从2008年起,丰台区就在全区范围内开展“传承中华文化,浸润少年人生”为主题的国学经典诵读活动,并将国学经典诵读纳入地方课程,在全区6万多小学生中推广。丰台区教委负责人表示,国学经典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内容博大精深,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对于人的成长和发展具有良好的引导作用。

  (下转D07版)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