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04:文娱新闻·关注(二)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C04:文娱新闻·关注(二)

评书表演艺术家因心脏衰竭去世,享年86岁,遗体告别式3月8日八宝山举行

再也听不到袁阔成“下回分解”了(2)

2015年03月03日 星期二 新京报
分享:
袁阔成1984年10月生活照。
袁阔成在舞台上表演评书《烈火金刚》。

  (上接C03版)

  怀念袁阔成

  想说《西游记》,没说成

  我们家也都是说书的,但我说书实际上也受到了袁先生的影响。他说得太好了,刺激到我了,这就启发我要继续搞评书。袁先生为什么是大家,他很去体会评书的内涵,每一句要有评论,这个小说做不到。好的评书演员就是导演,能分出生旦净末丑(的不同行当)。他传统技巧基本功很好,否则也说不了“新书”。

  袁先生是新中国成立后说新书的佼佼者,新书说得最好的就是北京的李鑫荃和东北的袁阔成。1953年以后就不让说“老书”了,以前的传统被打倒。传统的说了那么多年当然好了,“新书”不好说。袁先生的《红岩》、《林海雪原》都堪称经典。

  1963年,中国曲艺家协会举办的说新书交流会上,袁阔成、李鑫荃,还有我父亲马连登三人同台演出,两个“新书”一个传统的,主持人是赵树理和苗培时。袁先生说的《红岩》里的《许云峰赴宴》,轰动一时。当时他还在东北,是为这个演出特地调来的。

  袁先生他继承了评书的传统艺术,但他录传统的比较少,他17岁时拿手的《永庆升平》就是传统评书,几百个观众被他迷住了。他还很拿手《十二金钱镖》,但后来他不愿说,说是糟粕。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后他自己改编了《三国》和《封神榜》。老先生还跟我说过想说《西游记》,但岁数大了,没说成。他说,《西游记》是神话小说,不好说,得改编,得有现实意义。

  口述:马岐(评书表演艺术家)

  录制《三国演义》稿费没多少

  袁先生是个大家,但他这个人非常朴实、谦虚,完全没有架子。1981年到1983年,他花了三年时间录《三国演义》,就在礼士路广电总局招待所的一间五平米的“小黑屋”里写。他一点也不讲条件,觉得这地方挺好挺安静,没什么人。其实最后稿费也没多少,这三年工夫要是去演出,他能挣很多钱,但是他为了弘扬评书艺术任劳任怨。袁先生为人随和,跟编辑的合作也特别好,编辑打断他,他也没有任何厌烦,就说“提醒得好!马上就改”。

  袁先生的可贵之处在于对时代特色的敏锐把握,以及注重深入和体验生活。为了说好《红岩》,他深入大山,去体验抬“滑竿”的生活。他利用评书这种传统的曲艺形式来编演现代生活,非常接地气,而不是闭门造车,这点很值得肯定。

  他编演的《三国演义》很受欢迎,他采用的是“古事新说”,所以有人说他是艺术家兼文史老师。这部书里面有一段是曹操赏识关羽,给他送去美女和黄金,但关羽不领情,曹操最后还喊了一句,“向关云长学习”。他把当代的流行语汇也往里加了。

  口述:陈连升(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原文艺中心高级编辑)

  评书界不可弥补的空白

  我和袁阔成先生交往五十多年了,从二十来岁我就认识他。所以,我对他的了解比较全面。在生活中,他是一个很幽默很有思想的人。袁阔成先生是评书界的泰斗级人物,他尤其在说“新书”方面,起到了旗帜性的作用。在社会上,袁阔成先生受到大家的欢迎,他的《三国演义》评书受到很多赞扬和关注,党和国家领导人也曾接见过他。袁先生的去世,对我们来讲,是一大损失,对评书界也是一个不可弥补的空白。

  现在,评书艺术还是有观众,但是袁阔成先生所开拓的这一片领域,后人恐怕都很难弥补。如今有些中青年评书人,从时代环境、个人修养、天赋条件等方面来说,和袁先生比都有差距。作为一个业内人,我是这种看法,不见得能代表众人。

  口述:田连元(评书表演艺术家)

  评书失去了一个门类

  我是今天(3月2日)11点刚刚知道这个消息,有点发愣,袁阔成先生是我本门的师叔,跟我父亲(连阔如)是同门师兄弟,跟我先生家的交情也很深。

  袁先生走的最大遗憾,是北京评书失去了一个门类。他家是说“短打书”的,评书的“袍袋书”和“短打书”是最主要的两大门类。他一走,一个行当,一个门类没有了,从此没有人说北京评书的短打书了,我心里特别伤感。以后要想再跟他学也只能从音像制品那学了。袁先生一走带走一个门类,是我们评书界的巨大损失。袁先生短打书的特点是基本功特别扎实,语言精炼,动作干净利落脆,表演动作也非常漂亮。他说的《水泊梁山》那叫一个精神,谁能比得了呢,可惜没有人传承下来。

  口述:连丽如(评书表演艺术家)

  评书“京味儿”得数袁阔成

  我小的时候经常听评书,袁阔成先生的评书,我听得特别特别多。那时,还是抱着“匣子”——我们不叫它收音机——有固定的频道,定时播出,比如会播出《三国演义》、《烈火金刚》。但是,有些“桥段”什么频道都会播,比如“肖飞买药”,这个桥段,我是听一次喜欢一次,听了很多遍,一放,还是想听。

  一般来说,评书有“四大家”的说法,指的是单田芳、袁阔成、田连元、刘兰芳这四人。每个人都不一样,给我的感觉,单田芳的“哑嗓”有自己的特点,刘兰芳则是女声特点,田连元的声音介于单田芳和袁阔成两位之间。真正字正腔圆,且说得有“京味儿”,还就得数袁阔成先生。他的音色、音调,我觉得是能够被广大的听众所欣赏、喜欢的。

  口述:纪连海(《百家讲坛》主讲人)

  (下转C05版)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