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12:教育周刊·师之道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D12:教育周刊·师之道

林艳玲 “融情教育”培养感恩少年

2015年03月16日 星期一 新京报
分享:

  林艳玲,草桥小学校长。1964年10月生,1983年7月参加工作,首都师范大学教育管理专业本科毕业,北京师范大学心理与发展专业研究生课程班结业,中学高级教师职称,2001年11月到草桥小学担任校长。

  本版采写/新京报记者 杜丁 本版摄影/新京报记者 王远征

  2005年开始,每年母亲节前夕,草桥小学每个学生都要倒背书包一天,体验母亲孕育的辛苦。这只是草桥小学实施“融情教育”的一幕。

  十年间,学校通过开展翻照片,回忆成长故事、“家庭岗位”体验、今天我当家、观察并记录父母对自己关心照顾的“感恩日记”等活动将感恩教育渗透到学生的方方面面中。

  校长林艳玲说,“融情教育”致力于培养“情感丰富、情谊深厚、情怀远大”的感恩少年,学校将努力使每一名学生都能怀着感恩的心走出校门,走向社会。

  感恩教育让学校“冒尖”

  十几年前的草桥小学是一所不起眼的农村小学。2007年,丰台区一次突然袭击的统测让人们重新认识了这所学校,“当时草桥小学的成绩在全区排在前三名的位置。”

  事后,林艳玲总结了学校“大跨步”提高的原因:得益于学校实施的融情教育。

  2005年是学校实施融情教育的第一年,这一年从感恩父母做起。当年5月下旬的一天,林艳玲办公室来了一位家长,家长进门后就不停鞠躬,口里连声说:“谢谢校长,谢谢学校,谢谢老师……”这位家长双手颤抖、有些语无伦次地向林艳玲表达着自己的谢意。

  观察父母让学生学会感恩

  这位家长的儿子2005年已经是一个六年级的学生,他曾经是一个令学校、家长头疼不已的学生。

  “还不光是学习不好,孩子当时沾染上了拿别人东西的坏习惯。不仅偷拿家里的钱,在学校也偷拿老师的钱。”

  2005年,学校开始实施感恩教育,学校通过让学生写一个月的“感恩日记”体会父母的爱。

  在一个月的观察中,这个男孩发现,每天凌晨一两点,自己的父母就骑车出门去进菜。有个周末,男孩跟父母一起去卖菜,那天天很冷,一天下来只卖了34元。“孩子在日记里详细地写下了自己那天卖菜的心情。他说,父母每天那么辛苦,才挣了34块钱,而自己买双鞋至少要几百元。”

  一开始有些家长不理解学校的行为,打电话给林艳玲说:“你这是在浪费我们家孩子的时间,我们天天就这点儿事,有什么好观察的。”林艳玲对家长说,没有量的积累,就没有质的飞跃,在日复一日的观察中,孩子会更深刻地感受到父母的爱,在行为上才会发生变化。

  融情教育就是以“情”育生

  那位深鞠躬的父亲后来说,孩子现在完全变样了。他曾两次偷偷试验儿子的行为,一次把100块钱放在床上,儿子没有动。于是,父亲又第二次把100元放在儿子书包旁边的书桌上,第二天儿子上学去了,100块钱原封不动仍旧放在桌子上。

  林艳玲说,小学毕业前,这个学生不仅改掉了坏习惯,还开始主动学习,并且也学会了孝敬父母。“除了语言和行为上的变化,孩子还开始主动帮家里打扫卫生,做做饭。”

  林艳玲说,“融情”,就是重视“情”的作用,把“情”贯穿于教育的整个过程,通过感恩教育调动孩子内在的情感,唤醒学生求知的欲望,主动学习。在此过程中,学生学会了感恩,知道了主动学习,坚持下去就会养成了良好习惯。

  ■ 校长说

  新京报:我们为什么会把“融情教育”作为学校的特色?

  林艳玲:搞教育其实有很多切入点,我一开始在思考,学校的切入点应该是什么?摸索了一段时间后,我们定位在培养健康人格的学生,健康人格的基础就是情感的培养。我们就是从这样的思路去发展学校的教育。我们发现,虽然看似是德育教育,其实对孩子的学习也有很大的帮助。孩子内在的学习动机一旦迸发出来,就会把“要我学”变成“我要学”,教育是一种自我的教育,这个过程其实是孩子一个全面的发展。

  新京报:在我们的教育中一直没有刻意提学习成绩问题,我们怎么保证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

  林艳玲:学校的思路是先打造情感共同体,然后再打造学习共同体和研究共同体。我认为,如果没有情感共同体,学习共同体和研究共同体将无法很好实施下去。我们的课题从“尊重教育”到“感恩教育”再到“融情教育”,都是以情为主线,然后以研促发展。

  新京报:你说过,要把学校的融情教育做成品牌,目前我们离这个目标还有多远?

  林艳玲:如果用单位1来说,我们现在只做到了0.3,现在我们还处于起步阶段。从课程建设、课堂教学、学生评价等方方面面还需要我们进一步探究。

  校长 语录

  小学教六年,影响孩子一辈子。教育和学生的发展是可持续性的,老师所做的各项工作不能只注重眼前的利益,而要想着孩子持续的发展,要为孩子的未来去思考。

  ——林艳玲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