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0:封面报道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A10:封面报道

记者提问尺度大 总理回答很坦诚

多位记者问题“刺激”,有的直问总理个人感受;李克强毫不回避,多次以自身经历回答

2015年03月16日 星期一 新京报
分享:
昨日,发布会结束后,李克强离场时向记者说“明年再见”。
新京报记者林其玲就网购提问总理。

  昨日,近2900名代表对政府工作报告投票一小时后,李克强的第三次记者会开始了。

  18票反对,6票弃权。李克强第二年的报告,赞成率仍然保持在99%以上的超高水平。

  舆论分析,从对犀利提问毫不回避,到多次用自己的个人经历精彩作答,李克强的第三年任期从一开始就释放新风。

  敏感问题不断,毫不回避一一作答

  英国《金融时报》的吉密欧运气不错,去年第二个提问,今年他在800多位记者中抢到了第一名。

  他的问题依然火辣:很多中国人到海外买房,抬高当地房价。他想知道,中国政府会不会担心海外市场的强烈反应,会不会出台新政策促进国内房地产市场?

  吉密欧的问题表面含蓄,实际有两个“敏感点”:中国人海外购房可能会引起当地不满;中国房地产低迷,要不要救市?

  李克强一直被视为“媒体友好型总理”,擅长化解敏感问题。

  重申海外投资必须合法之后,李克强与吉密欧开起玩笑:你的中文说得这么流利,不知道有没有在中国买房?当然,我们是欢迎的。

  李克强再次重申思路,政府要做的,是为低收入住房困难群体提供住房保障,对房地产市场因地制宜,分城施策。

  接下来的问题,一样刺激。香港媒体的提问涉及香港政改。这个问题很直接:中央领导人近期不断作出强硬的表态,这使很多人对政改方案通过并不乐观。请问这是否意味着中央会进一步收紧对港政策?

  这个问题的尺度引发在场记者小声议论。有记者小声说,“这个是不是有点‘那个’了?”

  李克强并不回避,他表示,“一国两制”、“港人治港”、“澳人治澳”、高度自治,这是中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有人担心中央政府会不会收紧对香港的政策,这是不必要的。

  每一个故事,都是总理亲身经历

  讲故事,是李克强答记者问的一个特色。2014年,李克强到各地调研,这些经历成了他答记者问的素材。

  第二个提问的是新京报。新京报记者关心,网购会不会冲击实体店?

  去年11月,李克强曾到“淘宝村”探访。在回答新京报记者提问时,李克强表示他一开始也担心。

  “但是我曾经到一个网购店集中的村去看过,那里800户人家开了2000多家网店,可见创业的空间有多大。”李克强说。

  他又到附近一个实体店集中的市场。

  “我问他们有没有担心?实体店的老板给我看,他也开了网店,而且把自己实体店的状况拍成视频上网,他说这对购物者来说更有真实感,更有竞争力。”李克强得出结论,可见,网上网下互动创造的是活力,是更大的空间。

  中国日报记者提问谈到,国际上有说法,中国是世界最大的经济体。

  李克强先用数据说话:人均GDP,我们排在世界80位以后。随后,他讲了一个故事。

  春节之前,他去西部的一个农村,连走两户人家,一家母子二人,住在四面透风的破瓦房里,儿子40多岁了,因为穷还没娶上媳妇。再到一家,好不容易出了一个大学生,妹妹为哥哥更好地念书,春节在外打工没回家。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李克强说,按照世界银行标准,中国有2亿贫困人口,是实实在在发展中国家。

  奥地利记者的提问机会,来得很意外,他“抢”了原本属于西班牙记者的机会。他问,中国如何看待乌克兰的局势和克里米亚问题。

  面对这个“突发”提问,李克强也有现成的“故事”。他说起前不久在欧洲与乌克兰总统会面。

  当时他对乌克兰总统说,中国始终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在乌克兰问题上一直保持着客观、公正的立场,我们尊重乌克兰的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

  乌克兰总统问,这些话能不能向外公布?李克强说,“没问题,你可以把我的原话登到报纸上。”

  一位现场的记者说,总理讲这些故事,很多道理不用说,大家都明白了。

  没有放狠话,平淡表达背后是坦诚

  历时约两个小时的记者会,李克强回答了17个问题。

  有网友评价,李克强的答问,没有放狠话,平静但不平淡,他的回答接地气,而且很坦诚。

  在回答关于“网购”的提问时,李克强说,最近互联网上流行的一个词叫“风口”,我想站在“互联网+”的风口上顺势而为,会使中国经济“飞起来”。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到,“大道至简,有权不可任性”,“任性”这个网络流行语,就是李克强加进报告的。不仅得到代表掌声,也获得了网民点赞。

  除了在语言上和网民“打成一片”,李克强答记者问,也延续了政府工作报告的风格:坦诚,说实话,给人信心。

  彭博新闻社问李克强,改革会不会疼?会继续保持这样的决心吗?未来会不会更疼?

  李克强毫不掩饰:确实很疼,而且在加深,面还会扩大。“削权是要触动利益的,它不是剪指甲,是割腕,忍痛也得下刀。”

  但是他也坦承,简政放权还有很多问题。他前两天看到,有提案说,原来批个项目要100多个章,现在审批砍了一些,但还有五六十道关卡。他承诺,继续下更大力气推进简政放权。

  有多家媒体关心中国的经济增速,并表达对中国经济走势的担忧。

  李克强说,我并不否认,中国经济面临着下行的压力,有多重风险,关键在于新常态下要在稳增长和调结构中间找到平衡点。

  李克强用中国的围棋举例:既要谋势,又要做活,当然这需要眼光、耐力和勇气。他说,“我相信,大家同心协力,有能力保持中国经济的大盘、基本面持续向好。”

  16个问题回答完毕,记者们仍然不肯散去,数位记者向总理喊话,希望他谈一下对中缅边境问题的看法。

  已经站起来的李克强又坐了下来,这又是一件让他感觉痛心的事。李克强表态,我们有责任也有能力坚决维护中缅边境的安全稳定,坚决保护我国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记者们给李克强的回答送去掌声。 新京报记者 宋识径

  ■ 亮点

  媒体提问小切口、个人化

  125分钟,17个问答。昨日是李克强就任国务院总理以来第三次答中外记者问。

  当天,中外记者提出的17个问题涵盖了内政外交等多个领域,其中涉及经济领域的问题最多。

  民生证券研究院院长管清友观察分析,今年李克强总理回应“经济下行”提问时表现“淡定”,而这份底气是来自于去年中国就业数量的稳增长。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张涛甫常年观察总理记者会。张涛甫认为,几位记者提出的问题更小切口,更“个人化”,总理也给出“个人化”的回答,这些都是本次记者会的新意。

  如新京报记者就电子商务问题,问总理是否“从网上买过东西”。李克强回答说,我网购过,最近还买过几本书。随后在回答人民日报“全民阅读”问题时,李克强也分享了自己的阅读经验。

  昨日,多位记者也采用了封闭式的提问方式,如英国金融时报记者问“今年政府是否会出台新政策来促进国内房地产市场”。

  在回答此类问题时,李克强也常用口语化的表达,诸如“你在中国买房了吗”等,频频与记者互动。

  在昨天的记者会上还出现了奥地利记者“抢话筒”的情况,向总理提出乌克兰和克里米亚问题。

  张涛甫说,此问题相当敏感。在他看来,李克强总理此次表现更加沉稳从容,对于“敏感问题”并不回避。“这次同样用个人经历作答,沉稳巧妙。”新京报记者 李丹丹

  本版图片/新京报记者 陈杰 摄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