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上接D02版)
■ 五问移动医疗
1 问医生
移动医疗尚未建立在线“医-患”关系
像阿里健康、春雨等目前提供的诸多服务依然徘徊在医疗核心环节的外围区域,包括网上挂号、电子付费及手机查询、自助打印检查结果等,“这与大众点评的模式类似,用户可以提前约定餐厅、座位甚至下单、付费及预约外卖等,但始终未涉及厨师环节,医生之于医疗服务就如同厨师之于餐厅,医生在医疗服务中处于核心地位,无法取代。”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神经生物学研究室主任陈彪认为,“对移动医疗,尤其是医疗而言,这是一个实质性的推动,在监测疾病症状相关信息之外,如果医生-患者关系在移动医疗平台得以建立,便可实现对病人症状变化的远程监控,进而指导治疗”。数据的意义不再局限于研究,基于医疗服务关系基础之上,还可以帮助医生实现对患者的健康管理。
而目前的数据收集也主要用于大样本的分析,是在尚未建立“医生”-“患者”关系的情况下进行的,患者最终希望得到医疗服务,如果提供的仅是信息或方便,并未触动行业“痛点”,真正痛点在于有病的患者找不到专业的医生,大众的健康没有专人管理,而没有医生的参与就不可能有真正的移动医疗,“不是你有一个iPhone或iPad,我就可以当你的医生。”诸多已经在开展的借助互联网或移动端挂号等,始终徘徊在医疗服务的外围。
在庄一强看来,移动医疗的开展情况还与医疗服务本身的特殊性相关,医疗服务的模式为一对一,与网络学校可以打破时间与空间限制,将同样授课内容借助平台进行传播不同,网络医院主要有两点难以实现,一是基于“医生-患者”模式下,网络医院提供的是一对一的服务,与网络学校一对多的模式不同。另外,医生提供的服务是基于“望闻问切”基础上的,基于移动医疗平台上,“目前还有无法实现的地方”,正是基于这两个方面的特点,“网络医院”成为完全的网络医院。
如何能够将作为核心角色的医疗资源吸引至线上,庄一强认为,这其实是一个伪命题,“坦白说,现在被吸引到线上的医生仍然以二三线城市及基层医生或大医院的小医生为主,三甲医院的知名医生恐怕没这个时间在网上与病人互动,这也就可能影响了网络平台中医生问诊的质量。”
2 问云医院
还在玩概念,充其量是药品配送
网售药物也是移动医疗的重要一环,与有医生参与的核心诊疗环节相比,药品的云端购买、配送似乎简单一些,尤其是网售处方药如果开闸,市场潜力巨大。数据显示,2013年中国医药市场的总规模是11463亿,80%的销售份额仍在医院。庄一强认为,要实现处方线上流转仍有一定困难,医院同不同意是一个方面,“所以现在很多机构只能各个击破,目前很多‘云医院’仍停留在概念层面,并不具备完整的医院功能,充其量算是药品云端配送,始终没有介入医疗最核心的诊疗阶段。”
此外,从目前的行业业态来看,药厂更愿意支持实体药店,“在有企业支持的框架下也会有更多的优惠,让消费者获利。”掌上药店联合创始人王浚海告诉记者,在已经达成合作的30000多家实体药店中,约50%的百强连锁药店包含其中。
王浚海表示,未来掌上医生还将专注于帮助实体药店开展O2O销售药品。掌上药店一开始就将目标锁定在药房而不是医院。他认为,经过多年的市场培育,大众的网购行为已经成熟,但网购药物市场还有很大成长空间,百姓的诸多药物相关需求并未得到满足,而且用药需求相对特殊,非传统快消行业可满足,如用药指导等。
3 问专家
线上线下不结合,移动医疗变泡沫
尚没有作为医疗核心的医生参与其中,移动医疗在诊疗方面是否还有施展拳脚之地?在庄一强看来,急性病未必适合移动医疗,“除非在诊所数量极其丰富时,每个居民楼下恰好都有一家诊所、化验室及影像室。”但对于慢性疾病而言,O2O或许是移动医疗,或网络医疗的可行之路。“可以经一部分周边服务放至线上完成,包括预约、挂号等,通过智能排序,可以避免患者集中涌向医院并浪费大量排队等候时间,即线上挂号、线下看病的模式。”
“我看好O2O模式,比如家庭医生或社区医生,仅针对周围社区范围内人口服务,医生未必在社区坐诊,患者可线上告知,医生出诊服务,医生每次出诊有不同于挂号费的固定出诊费,一些非疑难重症可以就此解决。”另外,医生诊断后如需用药,可借助售药平台实现配送。移动医疗可以结合出诊制度,解决一些初步的需求,“这或许是未来的一个方向,但必须明确,愿意出诊的也以低年资或基层医生为主。”
“我个人对移动医疗持赞成态度,但我担心会泡沫化,因为众多资本、机构目前介入移动医疗领域,资本以盈利为目的,单纯为追求效益和回报反而影响产业的健康发展,毕竟医疗服务本质上是一种半公益性服务。”
4 问网络购药
分流医院处方,政策未定抢布局
无论线上还是线下,购药始终是医疗重要一环,尤其是去年5月份国家食药总局发布《互联网食品药品经营监督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并公开征求意见以来,网售处方药也已成为商家争夺重地。其中,阿里已经与全国约5万家药店签订合作,线上支付、配送或线上支付、实体店拿药的模式将随着网售处方药的松绑进一步推开。一号店、阿里健康、京东商城三大网购平台均已获得网络售药“入场券”。传统医药电商也跃跃欲试,1月份,北京好药师大药房连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好药师”)与北京某肛肠医院在京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就经营、技术支持、优质资源共享展开合作。在好药师副董事长蒋志涛看来,未来人们网购处方药的模式大概分两类,一是在医院获得处方后拍照上传,而打造网络医院或许是获得处方的另一种途径,用户可在网站平台向专业医生提问并同时获得电子处方,进而完成购药,实现这一过程的线上解决。
据悉,于2011年正式上线的掌上药店目前总用户量已经突破5000万,行业流量排名第一,现在已经与30000多家实体药店达成合作,网络药店逐步接“地”气,在王浚海看来,掌上药店提供的是用药指导、找药帮助及购药服务。之所以与实体药店合作,一方面是基于产品种类丰富和安全性的考虑,另一方面则是考虑到加快药品流通配送,可以更快地送达消费者。“而网上下单后配送时间快则一天,慢则两三天。”
5 问可穿戴设备
标准缺失准确性难保证
作为移动医疗市场的一部分,可穿戴设备的发展也有目共睹。原北京市眼科研究所所长徐亮认为,目前可穿戴设备是移动医疗收集相关数据的一种方式,但一些可穿戴设备并未通过专业的考核,或许与医院合作是一种途径。
科技专栏作者王小琉告诉记者,就可穿戴设备对健康的意义而言,其核心价值在于后台云端的大数据,其最值得期待的价值在于预测。如果要起到很好的预测功能,准确性是目前可穿戴类设备面临的一个共同问题。一些设备在佩戴后所监测的数据是否准确无误是关键,因为数据的准确性直接关系到其对人体健康的预测及建议功能。目前的可穿戴设备更多是“科技圈”的事,如果能够将这类设备应用于临床之中,专业化人员的参与必不可少。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