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之言
我国高校的多元评价体系尚未建立,只是在目前的高考录取制度下,给学校有限的自主招生权;与此同时,我国大中学校的办学,还没有摆脱行政治校,因此,招生事务还要受行政干扰。
近日,据媒体报道,北大的“中学校长实名推荐”改为“博雅人才培养计划”,取消了推荐学校限制和推荐名额,扩大了选拔范围。而清华大学的“领军计划”名称不变,但选拔方式中不再提及“中学推荐”。
取消校长实名推荐,被不少舆论解读为推进自主招生公平的举措。这种原本借鉴国外自主招生的推荐制为何遭遇公平、公正的质疑呢?
校长实名推荐之所以遭遇质疑,有两方面原因,一是只给部分重点、示范中学推荐资格,后来名额有所扩大,但还是局限在部分中学,二是在我国行政治校的办学环境中,校长难以用教育声誉和学术声誉保证推荐学生的质量,不少获得推荐资格的学校,名为校长实名推荐,却是学校综合推荐,推荐的几乎都是学业成绩靠前的学生,由此让校长实名推荐失去推荐有个性、特长学生的价值。
但是取消实名推荐后,如果评审专家在评审时,还是看重学生的学校身份,以及学业成绩,那么,入围自主招生的,还会主要是重点、示范中学的学生;另外,获得自主招生资格的学生,仅仅获得高校的录取优惠,由此,这种自主招生,很难摆脱分数评价标准,此前存在于高考前自主招生的问题也有可能会依旧存在。
而我国高校的多元评价体系尚未建立,只是在目前的高考录取制度下,给学校有限的自主招生权;与此同时,我国大中学校的办学,还没有摆脱行政治校,招生事务还要受行政干扰。
这是在推进自主招生改革过程中,必须深入解决的问题,首先,我国应坚定地推进招考分离,赋予学校充分的自主权。比较理想的模式是,在高考成绩公布后,大学自主提出申请者的成绩要求,达到成绩要求的学生可以自主申请若干所学校,大学独立集合统一高考成绩、中学学业成绩、大学面试考察、中学特长表现、校长和社会人士推荐等因素评价、录取学生,一名学生可获得多张录取通知书再做选择。这就是香港地区高校在内地的招生模式,可以适当借鉴。
其次,应该在推进自主招生改革的同时,推进学校现代学校制度建设,在大学实行学术自治、教授治校,在中学实行民主管理。获得自主权的学校,才能用好自主权,中学和大学的校长、教师们,才会拥有教育和学术声誉,从而让自主办学得到社会认可。
□蒋理(学者)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