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09:文娱新闻·人物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C09:文娱新闻·人物

艺术家个展亮相中国美术馆,接受新京报专访谈独特的艺术道路

邱振中 不满足于沉浸在传统书法中(2)

2015年03月18日 星期三 新京报
分享:
《状态-Ⅶ》(局部)
《渡》

  (上接C08版)

  ■ 倒叙展示

  绘画→文字作品→书法

  从书法起点,到文字作品再到绘画,邱振中生成了独特的当代艺术面貌。不过此次展览现场却采取了倒叙的方式进行讲述。从中国美术馆一楼圆厅进入呈现的是其绘画部分,汇聚了《渡》、《状态-Ⅶ》以及近期的《山海经·前传》系列等共73幅作品,精准的空间构成、富有新意的图形,邱振中呈现了笔墨的当代意义。此后则是文字作品,在以汉字为基础的创作中,邱振中从文字题材、章法、含义、观念、主题等诸多方面,全方位进行探索,创作出一批堪称经典的杰作,包括《日记》、《待考文字系列·No.9》等。而作为邱振中艺术起点的书法部分则作为“结尾”出现。

  邱振中说到,这次展览的目的,是展示从书法出发而通向当代艺术的道路,以及在这条道路上,能够做出什么样的作品,这些作品在当代艺术、当代文化中具有何种意义。从上世纪70年代起,邱振中就坚信从书法中能够生长出一种中国自己的当代艺术,“有人沉浸在传统书法中,悠然自得,但我是不会满足的。其实我对深入传统的概念,远比一般人苛刻得多。”仅仅进入是不够的,邱振中始终认为一定要为这个传统增加一点什么,“这当然很难,但不是不可能,这便是生成的含义。当然,生长出什么,事先是不知道的。”

  通过一场展览,邱振中将这些生长出来的当代艺术展现在我们面前。这样的突围,在著名艺术理论家、浙江大学教授沈语冰看来,是“中国当代艺术家在欧美主导的游戏中构建新规则的可能性”,“这可能是一条带出中国艺术家的原初经验,并将这种经验上升为艺术表达的道路”。

  ■ 作品故事

  《状态-Ⅶ》(局部)

  这组作品是邱振中对一束干枯的百合的速写。画的是一些很小的局部,因此看不出它们所凭据的物象,但作品又确实是来自一束百合。具象和抽象在这里达到一种罕见的融合状态。

  画完这组画后,邱振中说自己获得了很大的信心,“因为我知道凭着自己对线条和空间的驾驭能力,可以去画出世界上任何我想画的东西”。

  在邱振中看来,这样的解放有着深刻的文化含义,“因为这种空间生成的方式,与对线的驾驭在哪里汇合,完全可能产生出一种崭新的艺术”。

  《渡》

  在日本的时候,邱振中画了一批画,用墨都很淡,觉得没画完,就收了起来。过了三四年,他打开这件作品时,觉得它已经非常完整,不须更改,就盖了个章,作品完成。这次展览,这件作品陈列在圆厅最显眼的位置。

  邱振中告诉记者,很多人喜欢这幅作品,自己有时也会想,究竟是怎么做到的。邱振中说,这与他学习书法的方法有关,他一个空间一个空间地去观察,再感受两个空间的关系以及所有空间的关系。“这样训练过来,有一天突然发现,这与现代绘画中的观察方式完全一致”。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