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2:经济时评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B02:经济时评
上一篇  下一篇

地方债置换不是左右口袋倒腾

2015年03月19日 星期四 新京报
分享:

  ■ 宏观大势

  从长远来看,规范的市场化运作是解决地方债风险的根本之道。地方债置换不是左右口袋倒腾那么简单,必须趁着债务置换的政策机会,启动相应的财政制度改革,比如编制地方资产负债表、进行全口径预算管理、实行透明预算、进行中期财政规划等,解决地方财务软约束的历史弊端。

  日前,经国务院批准,财政部下达了1万亿元地方政府债券置换存量债务额度,允许地方把一部分到期高成本债务转换成利率较低的地方政府债券。

  所谓存量债务置换,就是在财政部甄别存量债务基础上,把原来政府融资平台的负债变换成政府直接债务,同时将理财产品等期限短、利率高的债务,置换成低利率、长期限的银行贷款。

  当前,地方债已进入偿还高峰期,坊间盛传地方政府债务危机,媒体也推波助澜,似乎山雨欲来风满楼,不免让人暗中捏着一把汗,生怕一只只“黑天鹅”飞出来。此前公布的审计署审计结果显示,截至2013年6月底,地方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10.89万亿元, 2015年到期需偿还1.8578万亿元。

  以前的政府债务,特别是融资平台中替政府借的债务比如银行贷款,期限结构不合理、融资成本高,大多都是3至5年期债务,现在通过对政府存量债务的置换,能够让债务的期限结构更加合理化。在存量债务甄别的基础上,将企业债务剥离出来,对于地方政府债务来说,是一种“瘦身”,能够缓解部分地方支出压力。以往某些城投债、银行贷款被企业的遮羞布掩盖着,不敢自称地方债,或者以企业的名义发行信托,承担较高的利率,导致发债成本上升。此次1万亿元的地方债务置换额度通过借新还旧的方式置换高息贷款,可以有效降低银行的坏账率,通过“以时间换空间”的方式,可减轻地方债务的偿债压力。

  当然,这其实还是一个金融游戏,本质上是银行信贷的“借新还旧”,通过市场化运作,完成了行政手段解决债务危机的过程,置换之后,避免了债务违约风险。

  平心而论,地方债务置换只是救急之举。处理债务的方式很多,1万亿债务置换的确是最直接有力的强心针,可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但救急不救远,地方债躲过这一劫不代表从此万事大吉。有盈利的地方项目已进行市场化处置,可以收费的公益型项目由投融资平台运作,主要由地方政府发行专项债券融资或PPP模式(公私合伙或合营)支持,但这些方式远水难解近渴,PPP模式也不可能在短期内全面铺开,民间合伙人不是说来就来的,收费项目大都也已经收取,所剩无几,没有了政府信誉担保的地方债再融资就成了大问题。

  况且,未来仍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一是地方债务规模究竟有多大,尚未见底。地方债有时是政绩晴雨表,有时又是唐僧肉。问责时少报,置换时则多报,扑朔迷离。有统计数字显示,截至1月5日债务甄别日,部分地方债务上报规模“激增”30%至50%;而地方债改革如何顺利推进,一直没有可行性政策设计。加之考虑到地方债最终可能13万亿至15万亿,目前批复的1万亿还只占7%左右,只是冰山一角,剩下的大头怎么处理,还是悬而未决的问题;而从市场情况来看,三四线城市房地产市场低迷,土地财政塌方,相当一部分城投公司在解除政府信用隐性担保的情况下已不具备生存能力,此类债务将如何化解,是潜在的不确定性和风险点。

  为长远计,规范的市场化运作是解决地方债风险的根本之道。地方债置换不是左右口袋倒腾那么简单,必须趁着债务置换的政策机会,启动相应的财政制度改革,比如编制地方资产负债表、进行全口径预算管理、实行透明预算、进行中期财政规划等,解决地方财务软约束的历史弊端。

  否则,债务置换就是意味着“纵容坏孩子”,地方债一旦吸上转换“大烟”的瘾,有了依赖性,想戒也难。

  □蔡恩泽(晶苏传媒首席分析师)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