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8岁男童患脑胶质瘤脑死亡,捐献双肾、肝脏、角膜,五人将受益;父母期望眼角膜捐给北京患者
| ||
|
昨日下午,武警总医院的手术室内,所有医生为一名8岁的男孩低下头,默哀3分钟。
这个来自吉林的男孩王皓达因患脑胶质瘤被诊断为脑死亡。他之前最爱拿着妈妈的手机四处拍照,梦想着有一天能够到天安门看升旗、拍升旗。
为了完成他的心愿,父母带着已无法自主呼吸的他来到北京。在武警总医院,皓达接受了器官获取手术,捐献出两枚眼角膜、双肾和肝脏,5名患者将因此重获健康。
皓达的父母只有一个要求,就是眼角膜一定要捐给北京的患者,让他替皓达看一看升国旗。他们相信,儿子的生命会以另一种方式延续。
术前医生集体默哀
昨日下午,武警总医院综合楼的手术室内,王皓达静静躺着。
他的手上还扎着针、打着吊瓶,脸部戴着呼吸面罩。只是此时,这个年仅8岁的男孩已失去自主呼吸,手部腿部略微浮肿,进入脑死亡状态。
下午2时45分,王皓达的父亲王教波与母亲黄云芬换上了消毒服,想在手术前再见儿子一面。
医院医生在他的枕边放了一条红领巾,集体默哀3分钟,做最后道别。
一起带入手术室的,还有来京第二天,黄云芬为儿子买的新行头。
一身休闲服,一双运动鞋、一件衬衫和一身保暖内衣。“都是蓝色的,他喜欢蓝。”黄云芬了解儿子的喜好,希望为他买到最称心的东西。
在放置衣物的袋子里,黄云芬还准备了一件蓝色小狗模样的枕头。“他一直喜欢动物,有这只小狗陪着,他不会孤单。”
躲过一劫又患脑瘤
王皓达出生在吉林通化一户农民家庭,王教波和黄云芬没有固定收入,过日子全靠每月四处找零活。
8个月大时,王皓达患上了川崎病(一种急性发热性疾病),医生说可能有生命危险。经过家人奔波求医治疗,王皓达恢复了健康,从那以后,他就成为了一家子的中心,黄云芬时刻提着心,怕儿子摔着、发烧、再次生病。
2013年10月,刚上小学的王皓达,在课堂上忽然握不住笔,出现抽搐。老师带他去操场走了几圈后症状缓解,下午乘校车回家后,王皓达发烧38.5℃。
王教波没有多想,孩子的状态与感冒类似,在诊所输了3天液后,皓达退了烧。半个月后,抽搐情况再次出现,皓达嘴角开始淌口水,在送医途中休克。
“脑胶质瘤。”王教波夫妇俩第一次从医生口中听到这个名词。他们不了解这是怎样的一种病,只是被告知,可以手术,但效果不乐观,孩子有变成植物人的风险。王教波夫妇决定保守治疗。他们联系了当地的一家中医馆,王皓达每日需喝下3碗药。
第一次喝中药,皓达觉得苦,黄云芬鼓励他,药喝下去病才好。之后皓达再无抱怨,药温好后,咕咚一下,不放糖、也不吭声。但是黄云芬心里难过,“这药味儿,大人闻着也觉得太腥苦。”
一年多的时间,黄云芬跑遍了通化、吉林、长春大大小小的医院,皓达的两只手上,也扎满了针眼。手上没地方了,扎脚上;脚也没地儿了,扎头上。然而,皓达的病情没有好转。2014年底,王教波与黄云芬被告知,孩子的时间不会超过两年,随时要做好心理准备。
今年年初,皓达头疼加剧,眼睛开始出现痛感,双腿无法走路,并伴有呕吐症状。2月1日,王皓达再次入住通化中心医院。同病房的一位六旬老人,常常因为头痛而哼出声,但皓达躺在床上一声不吭。黄云芬说,他不是不疼,是习惯忍着。忍不了时,才会使劲儿哭,大喊“快点,快点,什么时候才能结束。”
爱摄影最想拍升旗
王教波手机上,存着许多皓达的照片。他这两年只做两件事:拼命打工,和拼命挤时间陪儿子。
皓达最后一次住院期间,王教波还带着他来到游乐场,皓达想玩一种叫“迷你挖掘机”的游乐设施。它具备工作式挖掘机的一些基本功能,靠两个手柄操作,但是皓达的右手没有力气。为了不让儿子遗憾,王教波还是把他抱上了坐椅,将皓达的两只手放在了手柄上,为他摆拍了一张操作“挖掘机”的照片。
王教波一有空就想给儿子拍照,皓达也搞怪着配合。有时候穿着爸爸的大衣,有时候只戴一个手套做鬼脸,但是在病床上时,爸妈只要一照相,皓达就会拿起手机删掉。“他不想让我们看到他生病的样子”,黄云芬说。
皓达自己也很喜欢摄影。在黄云芬的手机里,留着许多皓达的作品。有的是一朵花,有的是一处景。皓达还通过网络下载了二十余张相机和DV的图片。
皓达多次说过,他的梦想是拍天安门,是看升旗。
住院前一天,黄云芬带着皓达去超市。他在玩具区停留了一会儿后,来到文具区买了一盒画笔。回家后,他画了一幅画,画里的他还在上学,校园里正在升国旗。
治疗期间,常常会有人问皓达:你为什么不上学?“因为我生病了,我得了脑胶质瘤。”他会认真地回答,但是他并不明白脑胶质瘤意味着什么。
大年二十九,王教波夫妇决定,带孩子回家过年。春节期间的皓达能勉强下地走走,但是已吃不进去东西。
黄云芬鼓励他,身体内有两个小人,一个好、一个坏,只有好的吃饱饭,才能打倒坏人,这个时候,皓达就会勉强再吃点东西。但其实,吃得最多的时候,也是一碗粥,只能喝下三四口。
角膜一定捐北京人
“妈妈,我会死吗?”“不会。”黄云芬说,皓达自小就怕黑,怕独处。他经常躺在病床上,一遍一遍地问:“我的病到底能不能好?”
3月14日上午6时,皓达突然病情恶化,失去自主呼吸。黄云芬曾经问皓达,“儿子,你愿意救别人吗?”皓达回答:“愿意”。
王教波夫妇商议后,决定捐献皓达的两枚眼角膜、双肾和肝脏,让儿子的生命以另一种方式延续。
通过红会的协调,王教波夫妇带着皓达赶到北京。夫妇俩只有一个要求,就是眼角膜一定要捐给北京的患者,让他替皓达看一看天安门,看一看升国旗。
昨日下午,两个半小时的角膜、肝、肾获取手术结束后,武警总医院同步展开为两位患者的肾移植手术和一位患者的肝移植手术,三位患者将重获健康。武警总医院也已联系同仁医院,尽量安排北京的患者接受角膜移植手术。
《虫儿飞》是皓达最喜欢的一首歌。“黑黑的天空低垂,亮亮的繁星相随。”皓达曾在病床上不断循环播放,黄云芬也学会了哼唱。
黄云芬想着,如果可以,带着儿子的照片替他看一眼天安门,再为他唱一次这首歌。
本版采写/新京报记者李相蓉 通讯员崔佳 杨紫雯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