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萧曼青,一个平凡而卓越的母亲,生于1921年的她,身经战乱和流离失所之痛,流落到台湾后,因为抚养五个儿女而面临巨大的生存压力。但是,她以中国女性的坚韧与顽强,让五个孩子都完成了大学教育。与齐邦媛的《巨流河》相比,萧曼青《像我这样的母亲》更具草根性,本书也显示了一个中国普通母亲的高贵人性。
母亲的受难、祈祷,让我们大恸
萧曼青的书《像我这样的母亲》容易跟我们错过,因为作者并不出名,作者过于平凡了。人们把它跟齐邦媛的《巨流河》相比,二书在阅读期待、惊喜等方面并不可比。齐先生是高贵的、书卷的、国恨家仇的,萧先生是普通的、个人的、生计的。在《巨流河》中,处处可见中国近现代的大事件、大人物,处处可见文明史上的名句名篇,齐先生的文字之美好也给人极深的印象。萧曼青则是一个平凡的家庭妇女,她的笔下只是她自己的人生轨迹,“腹笥无多”,叙述也无多少“章法”可圈点,但萧先生的书确实当得起“《巨流河》姊妹篇”一类的评价。没有萧先生这样的书,通过《巨流河》来读解中国、读解人生命运就是不够完整的。
萧先生幼年有过短暂的好时光,父亲阵亡后的家境“积贫积弱”,祖孙三代受气受累,在守寡的祖母和母亲的爱护下,她总算没怎么“缠足”,进而进学校读书,参过军、做过教师、后来成为军眷,随丈夫的命运起伏,到台湾成为自赤贫状态打拼的“外省人”。直到上世纪70年代,一家仍未脱困。长子高天恩自上中学开始为家分忧,上了大学身兼五份家教,如此使得一个“无隔宿之粮”家庭的五个儿女全部受到了大学教育,使一个社会底层的家庭进入到中坚甚至精英的序列。
书中的人生经历我们多似曾相识,在国史、家史和个人史中多耳闻目睹,在小说家、传记作家、励志作家笔下也都看过相似的场景、情节、对白、心理。但这部朴实无华的人生回忆录值得重视,是因为其中有明心见性的画面,有励志的力量,有对中国人生的参赞加持。这样一个绝对贫困的家庭,仅仅一两代人的时间,就完成了家国天下的圆满。
我曾经说,个人、家庭分占时空的两个维度,即东方、南方,或春天、夏天的维度,人生仅仅停在个人层面或家庭层面是不完整的;虽然东西方人都认识到,一代吃二代穿三代四代是文章,但个人、家庭仍会通过精进努力,跃进到国家社会层面,跃进到天下层面。书中高天恩兄妹们的经历即是一个例子,作为母亲的萧曼青先生同样是一个例子,她虽然是一个普通的家庭妇女,仍能超拔流俗,为我们奉献这样一部人生传记。
萧先生的人生需要慢听,在听过她儿时的故事之后,在听过她青少年时代的追求、挣扎之后,在听她在流亡逃难中的生活之后,我们可以觉悟,有一种音乐在天地间缓缓地响起、嘶鸣、沉郁、窒息,我们跟着作者一起亲历,一起飘忽不安。生存的动荡、为钱所困的母亲,让我们揪心。母亲的受难、祈祷,让我们大恸。然而作者有能力让我们迅速地止住悲哀,跟她一起去见证中国人生的跌宕和明亮。尤其到最后的乐章,“苦尽甘来”,我们仿佛听见了行板如歌,在作者繁杂而轻快的交代中,我们看见了救赎,看见了人生的大成就。
很多经历在作者笔下“失重”,被地方恶霸侮辱的场景、动乱时期的爱情、抗战胜利后贩牛折本的苦恼、金圆券换大米的凄凉、在台湾绞尽脑汁讨生活的故事、亲友乡邻的势利……本来可以加重笔触,本来可以写得更细腻,更生动,更惨酷,但萧先生多半寥寥数语带过。她让我们感受到一种生命强韧的力量,又朴素又深刻,又高傲又世俗,又微妙又率真。
一个中国女人自少年时期就饱经忧患、不安,坎坷和生计陪伴了她大半生时间。那些具体而微的生存瞬间以画面形式呈现在我们面前,让我们既唏嘘又觉得一种苦难中的真善美。即使那些看来天大的难关,那些绕不过去的沟沟坎坎,事后说来都成了一种财富,都成了文章。萨特有金句,“只要稍加笔触,就能描出一团漆黑,而稍加修饰就能使一切显得欢笑,快乐。”萧先生的能力在于她以散文或口述的叙事风格,将一切经历和心理如实交代,使人读来既沉重又担忧又侥幸又钦敬。
作者说,“由于一生历尽屈辱和磨难,才造就了我个性的坚强,才能逼使我有毅力地向恶劣命运战斗,最后终于走出了一条生路,使我的五个儿女们,从泥沼中挣扎出来,得能欣见蓝天白云。”作者没有说她自己,她本人其实也挣扎了出来。她的叙事干净、节制,刘西渭曾称赞杜甫和文天祥的文章,认为其中有汉语的高贵,因为作者表达得节制和尊严。《像我这样的母亲》正是从泥沼中挣扎出来,生成了堪与齐邦媛先生比美的人性高贵。
琐碎的日子里惊心动魄的瞬间
萧先生的文化程度不高,她的人生没有多少富丽的精神营养,但她在关键时刻仍能把亲人的爱和善良当作财富,她从祖母、母亲、丈夫、姐妹、儿子那里,都学习到生存下去的善意、勇气和信心。祖母说的俗语,“一个树叶,一滴露珠,死不了树,也死不了人。”母亲说的“笔杆子”,儿子要她向他学习不用悲观不用劳累,等等,在书中都可圈可点。让我们理解,即使绝对贫困地带,仍有生命的存在,仍有活力和向上的意志。
近年来大陆中国社会重视起家风家教,在萧先生笔下,家人、邻里、社会“失教”的现象触目皆是,但她百折不挠的努力,保证了儿女们都受到了良好的教育。众所周知,一个家族要想兴盛下去,母亲的作用几乎是决定性的。尽管台湾地区有过经济起飞高速发展的年代,街坊邻居劝过她让孩子们打工,但萧先生拒绝了诱惑,承担了压力,她宁愿借贷、拆东墙补西墙,也要让孩子们读书,从而激励促成了一家人以学习教育为重的家风。从大时间尺度看萧先生的努力,我们得承认,通过知识获得救赎仍是最有效的。权力也好、金钱也好,都不足以使人获得真正的解脱。“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这是信言的语。
“我们不得不越过这么多的污泥浊水,经历这么多的荒唐蠢事才能回到家里!而且没有人指引我们,我们唯一的向导是乡愁。”借黑塞的这句话,我们能够理解萧曼青的人生,她的乡愁是爱情亲情友情,从青少年时期对祖母、母亲的爱,到晚年对小姐妹郭琤的思念和难以割舍,都在证明其宅心之仁厚。尽管人生中有挫折、有失败、有无明、有无望,但萧先生和家人仍尽力将自己和自家解救出来。
正是这人性之仁使我们在普通平凡中自有境界,自有追求,在凡俗琐碎的日子里仍有惊心动魄的瞬间,使我们经受了考验,经受了成长。如萧先生坚持阅读、记日记,如在时代大潮中被扫到农村底层生活的郭琤李子奇夫妇,仍能够用心于人情人性的“形而上思考”。“瘦弱农夫”李子奇代郭琤写的几首诗表明,这些在乡间大半生贫病交加的普通中国人,仍有着内心生活的富丽,仍有人性的终极关怀。
齐邦媛先生读这本书的感叹:“中国的命运,沉落的多,存留的少,这是中国女性平凡一生却不平凡奋斗的故事。这样的母亲,反映中国命运存留的部分。”因为这样的存留,使得读者或后来者多了一份人生社会的资粮。在中国,这样的资粮并不多。我见过不少知青的回忆,大部分不忍卒读。他们的人生几乎“沉落”了,不用说他们,其实几代中国人的命运也多“沉落”了。大时代和个人的悲欢离合,大陆作家并未交出足够的答卷。我们读萧先生的书,大概能够再度印证老威先生的一句话:“我从未在中国作家笔下,看到比现实更具有想象力的作品。”这并非我们作家不具有想象力,而是作家缺乏挣脱出来的勇气和尊严。
诗人说过,“这才知道我全部的努力,不过完成了普通的生活。”但即使普通的生活,仍值得我们成就,值得我们驻足,咏叹,三复斯意。《像我这样的母亲》就是一部回首人生的杰作,读这样书的读者是有福的了。“让我们暂时放弃对伟大的颂扬/深入到幽微的往事之中/从这些个人化的讲述里/我们也许能找到伟大的根源!”□余世存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