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6:书评周刊·主题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B06:书评周刊·主题

10年之单向街:一个文化沙龙的超链接

2015年03月21日 星期六 新京报
分享:
最初的单向街图书店,在圆明园一处小院。图片由单向空间提供
单向街沙龙,人们在这里寻找共鸣。图片由单向空间提供

  聚集 遇见你想遇见的人

  从2006年至今,单向街的文化沙龙举办超过700场,共计超过12万人次在此聚集和听讲。

  时间倒退回十年前的北京,2006年3月,许知远筹划了单向街的第一场沙龙:和西川一起读诗。在那个远离城区的院子里,来了一百多位听众,人数之多震撼了许知远。回忆当时的情况,他仍旧激动,“你想,北京那时候读诗,来了一百多人啊”。从那以后,单向街以举办文化沙龙为切入点,洪晃、陈冠中、阎连科、廖伟棠、莫言、严歌苓等人纷纷来到沙龙演讲……内容从写作、公益画展、诗歌朗诵到纪录片放映,无所不包。

  据说他们请每一位去讲座过的嘉宾都在一个厚本子上面签字留言,这样的本子他们已经攒了很多。从最初圆明园躺在躺椅上在树阴下听讲座,到后来蓝色港湾楼上楼下堆满了人,单向街的文化沙龙已经成为京城阅读圈的盛宴。

  由于许知远、于威等创始人本身就是作家、学者、媒体主编,所以他们称能够请来重量级嘉宾办讲座也不足为奇,于威甚至自信到“几乎没有我们沙龙请不到的作家”。单向街的目的简单明确:期待通过书籍、谈话、影像、思想,构建起一个小小的公共空间,给读者、尤其是年轻人提供一个相互探讨问题的平台。

  单向街的第一任店长王燕安,人称“王阿姨”,从2006年书店刚开业起她就来了这里,她印象最深的是,“有一个老阿姨,六十多岁,是单向街的老顾客。她最爱听我们举办的各种沙龙活动,几乎场场都来。每一次,她都背着一个双肩包,带着一瓶水,认认真真来听活动,坐在某个角落,掏出笔记本做详细记录。她来听沙龙并不提问,也不和人交流,但她总是从第一分钟听到最后掌声响起。”

  小熊,单向街十年的老朋友,本身也做着文化记者的工作,从圆明园时期就一直为单向街做多场沙龙主持。熟悉港台文学的她,这些年做过的沙龙,嘉宾有朱天文、朱天心、唐诺、张大春、骆以军……她最难忘的,是台湾作家朱天文在蓝色港湾的一次讲座,她是主持人。那一场沙龙的主题是“废墟与花园”,小熊回忆,当时朱天文基本上第一次在北京读者面前公开亮相,所以喜欢她的很多读者都聚集过去了。“离我们坐得沙发很近的地上就已经坐满了人。让我印象最深的片段其实不那么有趣:一个有躁郁症的女孩,在得到提问机会时,指着我说‘我妒忌你!’大概她觉得我和天文的关系比较近(笑)?”

  只在店里呆了一年的店员小青,却是从还没到店之前,就持续参加单向街的沙龙。有一场美丽的诗歌会,久久停留在她的脑海中,“那时单向街还在蓝色港湾,某一个冬天的傍晚,有一场诗歌沙龙,日本诗人谷川俊太郎在现场朗诵他的诗歌。我下了班早早赶去那里,下午五六点钟左右,老爷爷在那里读诗,现场特别安静。一个日本老人,在一个天色逐渐暗下来的冬日黄昏,在屋里读诗给大家听,感觉实在是太美了。”

  单向街的沙龙魅力究竟在何处?小熊认为“遇见同类人”也是一个重要因素,“从大家的提问,你大概能听出来大家的一个阅读的程度和思考的深度在什么位置,而这里很多读者的提问水平很高,有几位作家私下里甚至说,几场活动做下来,单向街的读者提问水准是最好的。”

  单向街图书馆,名字来自德国思想家本雅明的著作。十年来,它用“不愿意只做一家书店”的固执,一点点改变了我们这座城市的阅读生活。它历经起伏,不断流浪,用高品质的荐书和有见地的沙龙活动,以一种稳固的庇护姿态为阅读者提供藏身之处,成为城市里一处提供智力、思想和阅读的文化空间。

  裂变 想象书店的可能性

  从单纯卖书到卖咖啡,再到做创意产品,直至如今开启了线上线下同时运营的模式,“单向街要做的不只是一家书店了。”

  虽然聚集了一大批阅读爱好者,但最初的单向街书店,由于位置“太偏了,一直亏损”,就这样连续亏损了3年。在租金、电子书和网络书店的几重挤压下,它二度迁徙。2009年单向街从圆明园店搬迁到东四环的蓝色港湾,第一次拥有了大阳台、落地窗和咖啡馆,实现了收支平衡,可经营不到3年,又因租金上涨,被迫再迁东五环外的朝阳大悦城。流浪,似乎成为这家独立书店的宿命。

  2012年单向街与蓝港的三年免租(只收提成)的合同即将终止,如果继续开下去,将面临每月高达七万的租金,这是资金链长期紧张的单向街负担不起的一笔费用。5月17日,书店创始人之一的于威在微博上发出“拯救单向街”的行动,6月24日,单向街书店在自己的官方网页上发布消息:“北京单向街书店,寻找1000名主人”。

  谈起这场众筹,店长小武说这并不是一场旨在唤起读者怜悯的募资,他们更希望用一种平等的姿态进行众筹,“这些书店的支持者会以自己50元到2000元不等的支持额度,换回单向街根据金额不同待遇不同的一些回报,比如会给支持者寄《单读》杂志”,小武一直反复强调它的初衷,“一方面是为了不想让书店就此倒闭,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借此机会和单向街这些年积累的粉丝进行情感互动”。值得一提的是,仅仅用了一天,众筹款项就突破了23万。

  转机终于在2013年年底到来,此时已经更名的“单向空间”获得千万美元级的投资,继爱琴海购物中心、朝阳大悦城两家分店之后,在望京花家地开设了第三家店。2015年3月12日,单向街书店朝阳大悦城店铺整修后重新开业,新店铺搬到了大悦城五楼一个叫做“悦界”的主题区。在一个由人工打造的欧式小镇环境中,单向空间像一个半敞开似的花园,以铁制小栅栏围成的人工花草地为界,整个书店呈现狭长布局,一走进去就看见风格统一的原木色桌椅和书架,一面顶天立地的参差感十足的原木色创意“书墙”,巧妙地将咖啡区和读者阅读区隔离开来。和众多新书一同陈列在书架上的,还有各种创意生活单品,一种叫做“简茶”的茶叶包、碧绿通透的茶杯,摆满各种图画书的原创旅行箱……全新的单向空间为阅读者提供的,已经是一整套的文艺生活方式。

  如今,这个被许知远称为“变形虫”的公司,旗下由单读(出版)、单谈(沙龙)、单选(衍生品)、单厨(美食)和新媒体“微在”构成。互联网时代,单向空间已然实现了覆盖线上、听觉、视觉、触觉到味觉的全方位“阅读”。

  2014年底才过来的“金牌调酒师”Leon,原来是北京四季酒店的吧台主管,对自己缺乏文艺气质很不满意。某天在大街上的广告牌看见精神偶像许知远,遂决定来单向街“做一个书店里的调酒师”。“每周五我会在书店办一个酒会。3月6日我们举办了一场以‘占星’为主题的酒会party,请了占星师来讲星座的故事。上一次我们办了一个‘鸡尾酒·武侠之夜’的酒会,请了几个爱看武侠小说的作家来聊金庸和古龙,书店里人全都满了”。他用酒精的刺激来激发人的话语表达,每次主题酒会他都会推出三款研发的酒精新品,让大家醉醺醺地聊天。

  店长小武说,单向街这些年从体量到盈利模式在不停地摸索,从单纯卖书到卖咖啡,再到做创意产品,直至如今开启了线上线下同时运营的模式,“单向街要做的不只是一家书店了。”

  【单向空间大事记】

  1

  2006年1月1日

  北京圆明园东门内的一处篱笆小院,知名传媒人许知远和于威、张帆等13人筹资,在此创办“单向街图书馆”。

  2

  2009年10月

  圆明园店房租涨价,单向街面临第一次危机。蓝色港湾抛出橄榄枝,邀请单向街入驻,繁华的商业区终于让书店尝到收支平衡的滋味。

  3

  2012年6月

  因蓝港租金上涨,单向街被迫第二次搬家。因为搬迁和装修资金不足,5月17日,书店创始人之一的于威在微博上发出“拯救单向街”的行动。6月24日,单向街在网上发起“寻找1000名主人”的活动,意欲寻找1000位支持者,凑足10万元用于书店乔迁,1天内就众筹到23万多元。

  4

  2012年9月

  单向街“出港进城”,在朝阳大悦城重新启航。新店最大的变化,是门口的牌匾由“单向街·书”改换成“单向街·空间”。由此,单向街的书店概念开始外延——侧重空间和社区的发展路线,逐步增加美食体验和创意生活用品贩售等新领域。

  B06-B07版采写 新京报记者 柏琳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