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4:书评周刊·主题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B04:书评周刊·主题

10年之豆瓣:一亿文艺青年在一起,就成了风格

2015年03月21日 星期六 新京报
分享:
图片来源:Gettyimage

  十年,中国浮躁的互联网环境见证了一个又一个网站的兴衰。

  在各个网站相互模仿,急速扩张,为抢夺用户争得头破血流之际,豆瓣却显得那么不慌不忙。十年间,豆瓣作为中国唯一一个原创性的网站从未大火过,一直平稳增长。十年来,豆瓣影响了无数人的精神生活,培养和挖掘了一批又一批文艺青年。它挑战了文艺界权威的排行榜和流行风向,以自下而上的方式构筑了一座集体精神家园,让无数寻觅精神生活的人找到依托。它打破了传统科班式创作的游戏规则,对创作的鼓励机制让各领域的独立创作者在这里自由摸索、挖掘自己的风格。

  近几年,豆瓣越来越大众化,“文艺青年”如今似乎已经不是什么好词了,它随着“旅行”、“梦想”等词汇的滥用,逐渐被符号化。老一批曾对豆瓣这个地方有着高度认同感的用户,在它走向大众化的过程中,面临着文化身份认同的失落。每一次豆瓣改版几乎都遭遇吐槽,甚至有用户为此自杀式注销。旧日的“文艺青年”群体似乎受到了侵略,昔日“精英式”的氛围似乎逐渐因为用户群的扩大而稀释了。

  而随着用户群的扩大,更多人进入豆瓣来定义自己的身份,人们在这里各取所需,每个使用者自身的特质都定义了豆瓣。豆瓣越来越像这个社会中人们精神生活的一面镜子。一千个人就有一千个豆瓣。

  采写/新京报记者 伍勤

  一个人的豆瓣

  “从所有人,到所有人:感谢和我们在一起。生日快乐!”2015年3月6日,阿北在豆瓣广播里说。豆瓣一转眼已经十年了。

  2005年3月6日对杨勃来说是个特殊的日子。这一天,他携带着豆瓣上线了,他在豆瓣上的名字叫阿北。

  朝阳门附近有个“豆瓣胡同”,阿北曾经住在那里。十年前,这个三十多岁的年轻人就在豆瓣胡同附近的一个星巴克里写源代码。豆瓣的名字便由此而来。

  一直到2006年,豆瓣上线快一年的时候,才有了第一个正式入职的员工。

  “处女座”,“理想主义者”,“全才型人物”。昔日陪伴阿北打拼的豆瓣元老级员工这样形容他。阿北物理学博士出身,计算机并不是他的专业,但是他从高中起就对编程感兴趣,也是个老网虫,从1992年就开始上网,在互联网上摸爬滚打了多年。

  因为阅读热情,阿北想要搭建个“臭味相投”的圈子。“当时就是有一个想法,自己看了很多书,跟周围同事、朋友沟通感觉自己学的东西有限,别人看了一些好书、有一些好的东西,我们是否能和别人分享自己的体验,用什么更好的方式和别人分享。”阿北在2006年的一次访谈中谈及做这个网站的初衷。

  2000年从美国回国后,阿北投入互联网行业,web2.0时代刚刚开始,用户自发生产内容的博客正大肆流行。豆瓣最初最核心的功能——“读书”,而后发展为“书影音”条目,伴随着书评、影评、乐评,以及由这些兴趣搭建起的社区分享讨论平台。

  在豆瓣网上线一个月时,用户还不到一千个,如今的注册用户已经超过一个亿。在朝生暮死的互联网江湖,而豆瓣几乎从未经历过大起大落,用户一直是稳定增长的。这种显得过“慢”的调性,据说跟它的创始人阿北的风格有关。

  “豆瓣网在2006年收到了联创策源 200万美金的天使投资”,豆瓣的第一任PR徐薇回忆道,“在互联网环境中,一般拿到大笔投资的公司都会马上扩张,但阿北却显得一点都不着急,并没有扩张公司的规模,还是那些人。”

  2014年离职的前广告策划总监叶飞认为阿北并非一个世俗定义中的企业家,“阿北不希望公司被商业所左右”,叶飞回忆道,“他一直执著于用户、产品和技术,而非集中精力在商业上。初期时接广告非常谨慎,对广告客户非常有选择性,第一个广告接的是匡威,是因为和豆瓣的调性一致。直到今天,豆瓣上的广告就像内容一样,图要求好看,文案要有意思,符合豆瓣的风格。”

  他们的豆瓣

  作为一个从框架到产品具有很高的原创性的网站,豆瓣在互联网行业的竞争中有着绝对优势。但是与此同时,原创性模式也给豆瓣员工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因为没有任何参照物,道路只能靠内部不断摸索。这其中也有过很多次失败的尝试,比如早年的旅游频道,后来的阿尔法城,再后来的电影售票业务。

  徐薇一直到现在都很怀念早年在豆瓣工作时内部一起摸索道路的日子,“每次改版内部员工都一起测试,豆瓣和用户很紧密,那些改版都会在用户群中掀起‘战争’,但是那些‘战争’也让内部员工很感动,用户真的把这里当家一样,换界面了大家就会发表各种意见。”Brant也提起大家对探索和创新的热情,“上线后跟踪用户反馈,然后持续迭代和调整。整个过程中谁都能提出自己的看法、观点和解决方案。”

  阿北崇拜苹果和谷歌,豆瓣的管理模式也与之相似:架构扁平,弱化层级制度,崇尚开放和人性化,对员工的限制非常少。高效率源于员工有很高的自主权,独立做事,并且乐于互相沟通和分享。也因为员工在气质上有某些共通点,所以日常的在工作以外的交流也很多。接受采访的员工或前员工很多人在进入豆瓣工作前都是豆瓣粉。用豆瓣员工Sophie的话说,“进入豆瓣的人不止源于机缘巧合,而是每个人身上都带有豆瓣的DNA”。

  豆瓣有着不短的带薪假期,前广告策划总监叶飞回忆起自己在豆瓣工作的四年间,每年都休四次假去旅行。员工在周五可以带宠物上班,周五时公司里总会出现猫猫狗狗。员工可以在公司找到各种课程,吉他班、绘画班、围棋班等。豆瓣内部还有个D9电影放映室。从前是每周五晚放电影,后来调整到了周四,大家坐在台阶上看电影。

  豆瓣员工都很个性鲜明,有很嬉皮的、很摇滚的、很朋克的。作为一家互联网公司,这里的程序员也很特别。前UI设计师Tony回忆道,“工程师们总把改变世界挂嘴边儿。早年间大家很爱魔戒,豆瓣里的服务器都是以魔戒里的人名命名的。但现在那些名字应该早已经不够用了吧。”程序员Su27在2012年豆瓣招聘日记中写道,“除了生物多样性,每个豆瓣程序员会多少带有一些标志性的豆瓣气质……总之,这种气质会跟豆瓣本身的气质密切相关,就好像书店的服务员小妹多少会带点油墨的气味吧,就好像肉铺里卖肉的大叔会多少带点排骨的鲜香吧。”

  (下转B05版)

  【豆瓣大事记】

  1

  2005年3月

  豆瓣诞生,当时被称为“豆瓣评论”,有读书和小组。

  2

  2005年5月

  豆瓣有电影了,同月,豆瓣猜诞生。

  3

  2005年7月

  豆瓣有音乐了。至此,早期豆瓣成形。

  4

  2006年6月

  豆瓣获得第一轮融资,开始公司化运营。

  5

  2008年1月

  豆瓣同城上线。

  6

  2010年2月

  豆瓣FM移动应用上线,这是豆瓣第一款移动产品。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