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02:教育周刊·特别报道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D02:教育周刊·特别报道

人与环境疏离 “自然教育”复苏(1)

2015年03月23日 星期一 新京报
分享:
创意摄影/新京报记者 王远征

  北京教学植物园2400个游园名额1小时内在网上被“秒杀”光:一位8岁北京男孩通过一趟广西农村自然之旅,将小村庄当成了自己的第二故乡……“自然教育”,一个新型教育项目近几年开始在国内出现和流行。

  自然之友、盖娅自然学校校长张赫赫在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自然教育”的出现源于当今城市孩子与大自然的距离感越来越强,因为人与自然之间的疏离,造成彼此之间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比如孩子容易变得孤独、焦躁、易怒,而这些症状被冠名为——“自然缺失症”。

  名词解释

  自然教育

  与卢梭的自然教育理论不同,目前流行起来的自然教育,也称为大自然教育,是鼓励少年儿童走进大自然,通过与自然环境的接触,让他们直接到自然界去观察和探索,直接感受自然界的美丽与奥妙,从而激发少年儿童对自然界周围事物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培养少年儿童喜欢动植物、亲近大自然、关心周围生活环境的积极情感,并帮助儿童解决一系列心理和人际交往方面的问题。

  现代生活引发“自然缺失症”

  孩子社交能力慢慢地退化,大家被各种电子设备牵着走,这些都是“自然缺失症”的一个表象问题。

  2015年1月31日,是北京市中小学放寒假第一天。这天,8岁的北京男孩鸭梨跟随妈妈来到了广西扶绥渠楠屯参加由好未来公益基金会联合美境自然发起的白头叶猴探索之旅活动,当天参加此活动的还有其他11个家庭。

  此次探索之旅活动,通过巡山、寻找白头叶猴、自然艺术课程、参与社区劳动等方式让家长和孩子们深度体验和理解自然。

  从广西扶绥渠楠屯回来后没几天,父母又带着鸭梨去柬埔寨和泰国玩了两周时间。事后,鸭梨的妈妈问他:“最喜欢哪次旅行”,鸭梨的回答让妈妈也颇为感慨,“儿子一直念念不忘的还是那次白头叶猴探索之旅,嚷嚷着要当一个农村人。”鸭梨妈妈说,她反思了一下,虽然带儿子去的其他两个地方也跟自然有关联,但缺少的是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那种和谐的氛围。“路边就能看到水牛,鸡鸭随处可见,路边的甘蔗掰下来直接就能啃。这种不受约束的自然生活其实就是自然教育所要传达的内容之一。”

  自然之友、盖娅自然学校校长张赫赫表示,人和环境疏离以后,很多人在现代生活中出现了心理问题,“比如人与人关系的紧张程度,人与自我难以达到平衡的焦虑等等,包括孩子社交能力慢慢地退化,大家被各种电子设备牵着走,这些问题都是‘自然缺失症’的一个表象问题。”

  在大自然中寻找生态智慧

  没有经过大自然熏陶的孩子,感觉和知觉都会受到影响,容易变得孤独、焦躁、易怒,在道德、审美、情感、智力成长中有所缺失。

  “城市的孩子只知道水来自水龙头,对山川、溪流、森林和原野没有情感。”作为一位妈妈,广西白头叶猴自然教育项目的合作伙伴美境自然负责人张颖溢深有体会地说。

  好未来公益基金会徐莉表示,他们在调研中发现,现在的城市孩子在传统教育中只是被动地接受一些知识。由于与大自然完全割裂,很多孩子不知道自来水是从哪里来的,“以为拧开水龙头就有水;有些蔬菜只在餐桌上知道,到了田地里就不认识了。”

  徐莉说,他们调研发现,如果能把传统教育融入到自然当中,能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能够主动去观察和发现一些问题,因为在大自然中,有很多东西都需要学生去观察,包括一片叶子。所以我们发现,这种自然教育方式能够让孩子们回归到自然当中,能够去揭开自己的潜能。”徐莉说,没有经过大自然熏陶的孩子,感觉和知觉都会受到影响,容易变得孤独、焦躁、易怒,在道德、审美、情感、智力成长中有所缺失。“我们希望探索一个适合城市孩子成长的创新的教育模式。”

  对此,北京教学植物园负责科普教学和自然教育活动策划的老师明冠华也表示,自然教育可以促进孩子的身心更健康地发展,“有人做过研究,跟大自然接触比较长的时间的孩子的心态会更平和,更容易与人相处。”明冠华说,经常在大自然里玩耍的孩子肥胖率会比较少。另外,从另一个方面讲,现在都在提倡环境保护,但其实往往没能达到理想的状态,主要原因是传授给学生的知识都离现实比较远,“你让孩子爱大自然,但孩子都不知道大自然长什么样,不知道身边有什么花什么草。何来的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

  “自然教育其实就是希望能弥合人跟自然之间存在的缺失,减缓自然缺失症,让人能够重新找回生态智慧。”自然之友、盖娅自然学校校长张赫赫说。

  自然教育不同于春游秋游

  自然教育作为新型的教育项目在国内还处于相对初级的发展阶段,目前的自然教育项目大多学习日本的自然教育经验。

  鸭梨的妈妈说,她在跟其他家长聊天时都感到,类似自然教育方面的活动目前还比较少,“这种自然教育活动跟学校组织的秋游、春游活动是不一样的,会更专业一些,有针对性地引导,而不是让孩子疯跑。”此次探索之旅回来后,鸭梨妈妈收集了一些资料给鸭梨所在的学校,“孩子学校除了春游、秋游以外,现在增加了一些外出实践的课程,但类似的自然教育还没有开展,我给学校提供资料,也是希望以后学校开设的实践课,可以参考一下类似的自然教育模式。”

  据了解,自然教育作为新型的教育项目在国内还处于相对初级的发展阶段,目前的自然教育项目大多学习日本的自然教育经验。“自然教育”项目多由NGO或社会企业组织,项目规模不大,但数量呈发展趋势。专门的自然教育师资培训项目也陆续出现。

  张赫赫表示,现在自然教育也并不是完全都是民间在做,一些学校也在进行相关方面的研究,“但是,大部分状态都是在吃‘进口食品’,本地化的东西很少。”

  “诸如北大附中等一些学校也开设有类似的自然教育,放在选修课程里。”徐莉说,这些学校会利用假期把学生拉到自然基地去学习。她表示,但是在大环境下,目前大家都处于探索阶段。

  去年,《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印发北京市基础教育部分学科教学改进意见的通知》提出:“鼓励和引导学生走出课堂,将科学类学科不低于10%的课时用于开放性科学实践活动。”记者了解到,目前北京市不少学校已经将实践课选在大自然中进行。

  3月18日,北京市京源学校校长白宏宽来到北京灵溪中小学生态教育基地开展现场研修活动。白宏宽表示,此行的目的是为了更好更快地适应新课程,去基地研讨如何引领本校教师开发和设计相关课程,引领学生走进校外活动场所,不断提高学生科技和文体素质。

  (下转D03版)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