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06:健康生活·寻医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D06:健康生活·寻医

睡眠医学科加号比挂号多

2015年03月24日 星期二 新京报
分享:
北医六院新设的睡眠医疗科病房。
医生在安装多导睡眠监测设备。

  加号比挂号多

  记者在当天下午3点30分到达位于医院病房楼五层东侧的睡眠医学科病房,当天下午,睡眠医学科主任孙洪强出特需门诊,按照正常情况,孙洪强应该在3点半左右结束出诊,但记者见到他时,是下午4点半,他刚刚下门诊。

  孙洪强告诉新京报记者,特需门诊挂6个号,当天下午仅加号就有7个,用睡眠医学科副主任医师孙伟的话说,这种“爆满”的状态再平常不过,“正常情况半天门诊看12位病人,但每次光加的号就比这还要多一些,而且科里医生基本都是这样。”失眠仍然是就诊人群中比较突出的症状,主要包括难以入睡、早醒等。

  月门诊量1000左右

  睡眠医学科副主任孙伟介绍,睡眠障碍主要包含四种主要症状:睡不着、睡不好、醒得早、睡不醒。而睡不好的症状也有多样表现,他接诊过一位70多岁的老人,睡着后下半夜就开始拳打脚踢,“一开始把老伴踢下床,后来就是误伤,打出‘黑眼圈’后来就诊。”孙伟解释,这是快速眼动期睡眠行为障碍,就是常说的睡打,正常人在睡眠状态下肌肉是放松的,但这部分人并非如此,尤其是在做梦时,肌张力反而升高,容易将梦境当作现实,做出梦中的动作。

  记者了解到,科室目前有6位医生,2位技师,配有6张床位,记者在病房看到,病床处于满员状态,孙伟告诉记者,目前的人员配备仍无法满足门诊量需求。平均每月的门诊量在1000人左右,如果需要住进病房,一般都要等几天。

  全球仅1000例“睡美人”

  与其他症状相比,“睡美人”的发病人群极少,表现也更离谱。

  据悉,“睡美人”或“睡不醒”只是一种临床描述,“患者平均每个月20多天都处于睡眠状态,可能白天大部分时间在睡觉,傍晚起床暴饮暴食,然后继续睡。有些患者在这种状态持续20多天后突然好转。”孙洪强说,他在门诊中也曾遇到过这样的病例,一开始病情持续时间并不长,后来逐渐发展到20多天的连续睡眠。根据统计,“睡不醒”的情况发病极低,全球类似病例在1000例左右。

  至于“睡美人”的发病原因,孙洪强表示,目前还不明确,也有人提出可能与感染或人体免疫力的变化有关。发作性睡病也是“睡不醒”的一种表现,“这样的病人,白天嗜睡,可能正聊着天或开会就睡着了。”

  多导睡眠监测:判断可能病因的金标准

  记者了解到,科室设置了病房、睡眠障碍专业门诊及睡眠功能检查室三部分,也是全国唯一设有病房的睡眠医学相关科室。

  需要住院治疗的患者主要是为了进一步确诊和系统治疗,在确诊过程中,接受多导睡眠监测是重要一步。多导睡眠监测即在患者睡眠过程中,通过记录睡眠状态的多种生理信号,包括脑电、眼球运动、口鼻呼吸气流、下颌肌电及鼾声等,了解患者的睡眠结构,包括睡眠周期是否完整、深浅睡眠分配是否完整,是目前判定睡眠结构和可能致病原因的金标准,可以辅助医生对相关睡眠障碍做出诊断并评定治疗效果,也是唯一具有诊断意义的物理检查项目。

  近四成人口存在睡眠障碍

  睡眠相关机构在诸多医院以“睡眠门诊”的形式存在,之所以会建立睡眠单独科室,孙洪强解释,一方面是基于患者数量的增加。根据统计,全球睡眠障碍的发病率在27%左右,我国的发病率为38.2%,这也就意味着中国超过三分之一的人群存在睡眠障碍。

  另一方面是基于学科建设的考虑。最近几十年睡眠医学的发展比较快,人们对于睡眠障碍的理解,也从狭隘的失眠逐渐认识到睡眠障碍是一大疾病,“所以有必要在国内成立综合性的睡眠医学科。”

  就目前的分类而言,睡眠障碍包含100多种疾病,也是多个学科的交叉融合,包括精神科、呼吸科、神经科、耳鼻喉科和口腔科等。

  家族性、压力大、性格因素为高发主要原因

  提及国内睡眠障碍发病率高出全球发病率十多个百分点的原因,孙伟表示,目前并不清楚,但睡眠障碍的高发主要与三个方面的因素有关。一是生物学因素,有些人的睡眠障碍表现出家族性;工作压力较大、焦虑紧张情绪等社会学因素也是其中之一;另外,心理学因素,如性格特点也与睡眠相关,一些特别谨慎小心、思虑过多的人出现睡眠障碍的几率更大。

  与此同时,也存在一些睡眠认知误区。孙洪强告诉记者,老年人在就诊人群中占了相当大的比例,但随着年龄的增加,人需要的睡眠越来越少,老年人其实每天睡够4-5个小时就可以,而且老年人的睡眠特点为深睡眠期较短,睡眠呈现片段化,这都是正常的生理现象。

  ■ 权威档案

  科室成立刚刚一年

  北大六院睡眠医学科算是绝对的年轻科室,2014年3月19日,北大六院睡眠医学科成立,7月1日病房试运行,10月17日病房正式启动。

  睡眠医学科由睡眠医学科病房、睡眠障碍专业门诊及睡眠功能检查室三部分组成,收治各类睡眠障碍患者,病房提供多导睡眠监测、药物治疗、心理治疗、呼吸机治疗等综合性诊疗服务。

  学科带头人陆林教授为北京大学第六医院院长、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973首席科学家,长期从事精神障碍的临床诊疗和研究工作,专业方向主要为睡眠障碍、抑郁症等。

  睡眠医学科主任孙洪强教授为北京市“十百千”优秀卫生人才,北京市卫生系统高层次卫生技术人才学科骨干。专业方向主要为睡眠障碍、酒精和药物依赖、抑郁症和精神分裂症。

  ■ 对话

  治疗并非仅借助药物

  新京报:很多人睡不着或睡不好时的做法就是服用一些安定类药物助眠,是否所有的睡眠障碍都需要服用药物治疗?

  孙洪强:并非如此,药物治疗、心理治疗、物理治疗、呼吸机治疗、生物反馈治疗、经颅磁刺激、电针灸治疗等综合性诊疗都是临床中常用的方法,并不一定非要借助药物。举例来说,睡眠认知行为治疗可以通过各种刺激控制,帮患者打破上床不睡的条件反射,取而代之,建立上床就能睡得着的条件反射;物理治疗即包括了经颅磁刺激、电针灸等,磁治疗通过刺激大脑左侧额叶区域,促发睡眠机制的变化,比较适合于睡眠障碍伴随抑郁的情况。

  新京报记者 张秀兰

  本版摄影/新京报记者 王远征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