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04:家居周刊·特别报道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D04:家居周刊·特别报道

家具展再现“抄袭”(2)

家具抄袭难题待解,设计创新面临无奈

2015年03月26日 星期四 新京报
分享:
品牌只有从本质上形成了“品牌烙印”,才会不惧抄袭。 资料图片

  (上接D03版)

  ■ 市场现状

  1 网上抄袭频现

  随着近年来电商的迅猛发展,家具行业的“抄袭”情况也从线下蔓延到了线上。在一些网络销售平台上出现了不少小作坊企业,不知道工厂在哪儿,只在网络平台销售,在这些小作坊的网店上,堂而皇之地标明“某某品牌风格”或“某某品牌原单”,使用的产品图片就是知名品牌的图片。一旦企业发现自己被抄袭,投诉到电商平台,或许只会做下架处理,而这些小作坊马上就能换一个款式继续抄。如果起诉这些小作坊的话,或许连相应的被告都找不到。

  2 起诉“划不来”

  某业内人士告诉新京报记者,一款家具的销售周期一般就在1-2年,而从发现抄袭到收集证据再到起诉乃至宣判,周期甚至超过了一年。王国华表示,从法律层面来说,主要难点就在于收集对方给被抄袭企业造成了多大损失,这个数额确定一般比较困难。何弘毅也认为,以前家具圈有一些企业也遇到过被抄袭情况,但起诉到宣判,抄袭的企业早就把钱赚到了,而判决赔偿金额往往又不会太高,让被抄袭的企业觉得有些得不偿失,索性就不追究了。

  3 大品牌也抄

  业内人士表示,在抄袭现象中,小品牌的抄袭并不能迅速产生影响,反倒是一些大品牌的抄袭对原创企业伤害很大。相关专家表示,目前家具行业内真正研究设计的很少,许多企业更愿意抄近道,一些具备一定研发能力的大品牌有相当的规模和渠道,其抄袭产品的速度有时甚至超过了原创企业的推广速度。

  4 “抄得老外都怕了”

  从国际家居展“拍照”回来仿造,到如今走出去参展,中国家具企业看似迈出了巨大的一步,但抄袭现象依然让国际品牌“心惊胆战”。每年的米兰、科隆、高点家具展,拒绝中国人进入、谢绝拍照的事件不在少数,国际品牌来中国“打假”、告状也时有发生。面对庞大的中国市场,国际品牌想进入时却看到和自己一模一样的产品堂而皇之出售,老外也坐不住了。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