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1:书评周刊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B01:书评周刊

“炮手”简繁 黑暗的心

2015年04月04日 星期六 新京报
分享:
黑夜给了简繁黑色的眼睛,他却无力再去寻找光明。他看见这世间的恶,也看见自己心中的恶。 新京报制图/师春雷

  简繁,刘海粟唯一的研究生。画家。被称为中国画坛敢于“说真话”的第一人。

  今天的读者,大概没有多少人听过简繁了。这位“刘海粟唯一的研究生”,即便在中国当代艺术泡沫最盛的日子,也未以绘画名世,而是一次又一次闭关,然后从《沧海》到《沧海之后》,以文字为自己看到的时代着色。

  但陌生,不代表不重要。十多年前,《沧海》没有为尊者讳,结果引起巨大争议,最终让这本关于刘海粟的书只能以删节版的形式传世(即便删节版也绝版多年,孔夫子旧书网此书标出600元高价,且全部售罄),今日的《沧海之后》,同样没有为友人讳,以至于简繁其人的形象,已经不再是一个艺术家,而是艺术界的一尊炮筒。

  但事实上,简繁并非如其普遍的公共形象所显示的那样,仅仅是艺术界的攻击手。他对人严苛,对自己,亦复如是。从《沧海》到《沧海之后》,读者看到的是简繁对老师刘海粟和挚友丁绍光的勾画,但在画笔之后,镜鉴出的,是简繁自己。他写出了师友的卑琐,也写出了自己的卑琐,他的责任编辑说他是中国版的于连,而他说自己并没能通过这考验。在这个意义上,《沧海》和《沧海之后》,或许可以理解成我们时代的《忏悔录》,黑夜给了简繁黑色的眼睛,他却无力再去寻找光明。

  从刘海粟到丁绍光,从范曾到陈丹青,简繁批评了艺术界的一批偶像——不仅仅是艺术批评,同时也是人格批评。这样的炮手是如何诞生的,简繁童年的一则小花絮或许可以影射出一点可能性。那是他一再重复的画面:1958年的饥荒中,年幼的简繁跟着母亲坐火车去借粮,他们当然没有车票,列车员要把母亲赶下火车,母亲抱着座椅抵死不从。挣扎无效之后,母子俩赶下火车,在风雪之中四顾茫然。

  这是一个被剥夺者的童年,和那个时代的无数普通人一样。不一样的是,他带着残缺的心灵,跋涉过自己的时代,最终留下一份触及人心深处的记录。他看见这世间的恶,也看见自己心中的恶。他让人不喜欢,但他也让人尊重。

  就像他的责任编辑在《沧海之后》的编辑手记里面表达的,简繁的文字,很多人不喜欢(某些读者甚至可能会产生生理上的厌恶),但如果我们不把他看做画家、作家,或者艺术界的炮手,而是看做一个普普通通的人,我们很难不叹息,时代与命运,是如何在一个人身上发生作用,从而根本改变一个人的……

  详见B02-B04版主题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