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8:书评周刊·短书评/书情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B08:书评周刊·短书评/书情
下一篇

“止痛疗伤”的《关键十六天》

2015年04月11日 星期六 新京报
分享:
《关键十六天——白崇禧将军与二二八》
作者:白先勇 廖彦博
版本: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5年3月

  这不是一本可以一口气读完的书,官方函电、讲辞和幸存者的口述两相对照,仿佛被厚厚的淤血淹没,所幸人性未泯,良知犹在,故而白先勇将这本书定为“止痛疗伤”。

  白先勇这几年一直在为父亲的传记搜集资料,传记尚未出版,已有的资料却出版了两本书,包括此前出版的《白崇禧将军身影集》和这本《关键十六天——白崇禧将军与二二八》。

  虽然白先勇自己说,无论他怎么写,别人都会说他不客观,但是我认为白先勇力图在理智与情感之间找到一个平衡,而且为了增加学术严谨性,特意与受过专业历史研究训练的廖彦博一起合作。

  从白先勇非常克制的文字里,可以看出他对文韬武略、戎马一生的父亲的敬爱,为父亲后半生遭受监视抱不平,更多的是拂开被刻意遮蔽的历史,让今天的读者看到在二二八悲剧中,有人“宁可枉杀九十九个,只要杀死一个真的就可以”,有人坚持“行一不义、杀一不辜而得天下者不为”。不管“先派兵镇压再派白崇禧宣慰”是不是蒋介石“先用兵后抚”的政治手段,这本书都试图表达一种悲怜的想法:既然不幸的事情发生了,那么在他(白崇禧)职权范围、发布的命令里,能救多少人就救多少人。

  本书将严肃的文献档案和个人化的口述史相结合,相辅互补,档案文书为我们标定了时空坐标,人物口述故事则在冰冷的档案文字之外,提供了血肉与情感。

  对我个人来讲,最感兴趣的是口述史部分无意中透露的民俗人情,比如在台湾乡下,感念白崇禧救命之恩的民众私下里为白崇禧供长生牌位,而当时白崇禧还没有死。

  老记者萧锦文因白崇禧一纸命令而法场保命,但他相依为命的弟弟惨遭枪毙,“死的时候还没有结婚成家,没有子孙祭祀”,这样的刺激和打击,让他对国民党恨之入骨。86岁的萧锦文一直在二二八纪念馆担任日语解说义工,宣扬和平。

  还有二二八事件中被捕失踪的票务员周春贤的胞弟周秋金说:“我大哥他规规矩矩上班,被土匪兵在执勤地方抓走。下落不明,没有起诉书,也没有判决书……我们家三餐不继,妈妈和大嫂白天流着泪出门,晚上流着泪回家,其中的痛苦不是三言两语能够说明白的。只要我有一口气在,我就不能原谅国民党。”

  这些细节都有助于我们理解为什么马英九每年都要为二二八道歉。从弥合族群纷争、历史伤口、增进海峡两岸理解的角度来说,这本书是很有意义的。

  □书评人 李峥嵘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