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8:书评周刊·短书评/书情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B08:书评周刊·短书评/书情
上一篇  下一篇

透视艰难时代下的年轻人

2015年04月11日 星期六 新京报
分享:
《树,不在了》
作者:陈文茜
版本:九州出版社
2015年3月

  年初我曾去湖北探望一位朋友,没想到她的现状十分糟糕——长期生物钟颠倒上夜班,薪酬本就微薄还被不正当克扣,枯燥的工作与她的兴趣和天资落差悬殊……面对这种让她心烦意乱的生活,她用来平复情绪的方式是,站在渡口望一望滔滔的长江水。这件事刺激我想要知道更多年轻人的处境,却不明白自己到底想证明什么。

  两个月之后,当我看到陈文茜的《树,不在了》以下断语的口吻说:“台湾,太对不起年轻人”时,我想,这正是我抱着不平之心想要证明的东西。我的朋友正如陈文茜书中描述的台湾女孩“千子”,她和千子一样,都善良又努力,没有犯任何错,然而在这个时代,她们却很难摆脱找不到出路、生命被掏空的“坏掉的生活”。年轻人的艰困,原来是今日世界的普遍现象。

  陈文茜从2008年起开始关注年轻一代的痛苦,作为长期观察世界经济和政治的媒体人,她给出的基本答案是——资本主义全球化进程推动世界经济不断向劳动力更为廉价的地区移动,并带来全球性的普遍低薪、失业率增高、贫富分化严重、竞争极度激烈、社会极度不公现象,这一切对年轻一代的伤害最大,导致他们的失落与愤怒,全球性学潮迭起。但另一方面,愤怒的人们往往回头拥抱情绪化的狭隘主义,用各种简单的宣泄性口号,“反全球化”、“反欧洲”、“反移民”、“反开放”,来排遣胸中的仇恨,投射着撕裂世界的敌意。就连关怀年轻人命运的陈文茜本身,也遭到过台湾学运成员的不理智攻击,她对此感到忧心,并对年轻人的不负责任提出批评。时代的重压与年轻人的自甘沉沦有时互为表里。

  那么,当全球化这棵大树面临凋敝,世界经济大衰退六年之后仍不知何去何从,被抛弃在旷野里的人们该怎么办?在书中以及北京的讲座现场,陈文茜都建议,去学习全球政治、经济学,正确地提出改革方案。其实这听起来更像是深切关注该领域的陈文茜对自己的期许。而《树,不在了》当中讲述的一些普通年轻人勇敢追逐理想的故事,虽不能直接作为解决时代问题的药方,但足以感动和激励我们试着去更为积极地活着,这对每一个个人来说就是不小的成就。

  合上这本书,它的意义在于提供了对这个时代的清醒认知以及对年轻一代的深刻剖析,帮助我们更为平和、更加勇敢,也更有承担地走在未来的路上。□书评人 叶樱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