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11:书评周刊·教育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B11:书评周刊·教育

我是个乖孩子,所以我是个坏孩子

2015年04月11日 星期六 新京报
分享:
书名:《孩子与恶》
作者:(日)河合隼雄
出版社:东方出版中心
2015年4月

  日本学人的作品毫不例外地带有某种风格——独特的小情思小趣味,细密周到、清雅秀美、安静克制。好读,容易入心。我有心集齐河合隼雄所有文字,个中缘由,河合隼雄在《孩子与恶》一书中,借朋友之口已道出:“日本的知识分子负重累累,同时被孔夫子和耶稣盯着不放。”当下的我们不也是这样的处境心境?所以,在如何看待孩子,如何看待成年人与孩子的关系,如何看待对孩子的教育等林林总总的问题上,才会有如此多相似乃至相同的困难和感慨,无数共鸣和回响吧。

  强加的善意是恶

  “父母皆祸害”是一个拥有近9万成员网络讨论小组的惊悚名字,引自尼克·霍恩比的畅销书《自杀俱乐部》中少女杰丝的一句台词。当年从网络到平面媒体的争论犹在耳畔,如果你和我一样经历见证过那场喧嚣扰攘,对“打着善意旗号的恶”之类的表述便不会感觉突兀。河合隼雄在书中直接说:“大人把善意强加给孩子是包围着孩子的恶”。

  在河合隼雄看来,强加于人的善形成的是“大人” →“善” →“孩子”这样的单行线,即使用再漂亮的言辞,也只是单方向的流向孩子,割断了彼此的心灵联系。在这种状况下,大人不大容易反省自己过度的控制欲,粗暴限制孩子的自由,支配孩子所有的行动,训斥孩子这样不好那样不好,导致事情恶性循环下去。大人们误以为根绝“恶”就万事大吉,迫不及待地掐灭“恶”苗,犯下了无数过失而浑然不觉,这种过失的牺牲品永远是孩子。魔鬼是消灭不尽的,只有大人和孩子都清醒地认识到“恶”是逃避不了的存在,大人面对孩子的“恶”忍耐力更强一些,用心观察孩子的“恶”会怎么发展、会有怎样的过程,才能体验到与孩子心灵的交流。

  富有创造力的人,也是很自立的。有一种以自己的思考、自己的判断为基础稳固站立的能力……能够成为自立的契机,总归在某种意义上跟“恶行”有扯不断的联系。这当然也是一种很危险的事情,搞得不好,会完全堕落到恶行的道路上去。不过,这个世界上,能完全排除危险成分并且很有意义的事情,好像不太多。

  ——河合隼雄

  学会如何跟孩子的“恶”相处

  人一念三千,细细自查几成罪人,马丁·路德改教就是从这个醒悟开始。他皈依的奥古斯丁修道团以苦修著称,在天天鞭挞、拷问自己,试图摒除心中的恶念。在这个过程中,他发现自己心里的魔鬼不仅没有变少还越来越多,自己离魔鬼越来越近,离上帝反而越来越远。他由此领悟,人指望通过消除恶而亲近神、获得神性是无望的、微不足道的。事实上,每个人都残缺有限,对自己苛刻一心摒弃恶的人,容易对人不宽容。也就是我们日常说的,一个没有办法和自己的局限、缺点乃至“恶”好好相处的人,很难与他人好好相处。

  大人以消除孩子身上的“恶”为教育目标,并不会因此使“恶”彻底消失掉,只会导致关系越来越恶劣,由此产生的“恶”甚至比原有的“恶”更为猛烈。简单地所谓坚决恪守道德和规则,有时候是很恐怖的,也很反人性。大人与孩子之间好的关系必然是尽量保持善意,对自己和孩子的“恶”怀着温暖的理解,宽宥自己和孩子。

  经验中,所有的孩子都特别喜欢听大人与他们分享童年糗事,每与我提及,必兴奋开心不已。你看你看,大人们也都有一个或古怪或暗黑的小时候——违反禁令偷偷去戏水玩泥被罚,屡教不改地偷摘别人家地里的瓜果蔬菜,考得不好也会盘算着要不要私下改改分数蒙混到家长签名,也是挨到假期快结束没日没夜地猛赶作业……大人不是从出生起就永远正确,大人心里也有天使和恶魔拉锯交战,大人也必须努力地管理控制调整自己——是这些作“恶”的经历和与“恶”冲突的经历,把大人和孩子连接起来,通过相互理解,相互汲取力量。我们并不会因此变得更坏,多数还因此变得更有力量、变得更好。正如河合隼雄说的那样,发现认识自己身上的恶,进而学会和它相处,偶尔试着控制它,由此你才能学会如何跟孩子和孩子的“恶”相处。

  看到恶的破坏力,

  理解其中的创造力

  那么,什么是孩子的恶呢?河合隼雄的定义充满体谅——“恶”是心里的一部分力量想要冲破出来,没有约束的时候,或者说释放得不恰当的话,被定义成恶了。其次,孩子不停生长必然不断变化,变化导致他们尝试向大人寻求新的关联,此时,不能应对变化习惯保持旧有方式和格局的大人必然会抱怨:“这孩子以前不这样啊!”“这孩子真是越大越坏了!”孩子对原有关系的破坏在大人眼里就是“恶”,因为它造成原有关系的解体,需要大人不断作出变化以应对孩子的变化。

  河合隼雄希望大人们尽力摆脱世俗的善恶判断,看到孩子“恶”的破坏力的同时,看到并理解其中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孩子走向自立,大人首先迎来的就是反抗。”“能够成为自立的契机,总归在某种意义上跟‘恶行’有扯不断的联系。这当然也是一种很危险的事情,不过,这个世界上,能完全排除危险成分并且很有意义的事情,好像不太多。”攻击、爆发、欺凌、谎言、秘密和性都是成长过程中不可能绕开的,他相信保有而不是掐灭这些恶行,就是保有孩子内在的力量,未来孩子才拥有超拔向上的可能。

  在完成了对孩子的“恶行”的彻底接纳与理解,被孔子和基督盯着的河合隼雄赶紧强调,理解孩子“恶行”宣示的力量不是为了放纵,而是希望大人停止唠叨和对抗,接受无法适当释放力量的孩子,辨识“恶行”背后孩子内在的需要。

  这本小书亲切易读,可我却读得很慢,一次次“就是这样”的暗自点头之后,眼前心里立即浮现一张又一张熟悉的脸。我把之前与孩子们的“恶行”交道时的冲突混乱调出来,把我和女儿交道时的冲突混乱调出来,把我的父母家人与我交道时的冲突混乱调出来,经过条分缕析再重新放回到记忆中。经历完这个过程,我相信自己未来面对孩子们的“恶行”,既能坚持“绝对不允许再往前多走一步”的严格限制,又能把自己对孩子的理解、对孩子“恶行”的理解、乃至对自己的理解带入到和孩子们的交道中去。让自己的存在和孩子的存在,挺立在规则、要求之前,和孩子们一起面对人与人、人与规则、道德标准之间的冲突。

  但我却不能也不愿细说我们的故事,作为心理治疗师的河合隼雄也是尽量避免讲述在他那里接受治疗的孩子的经历,虽然我们非常清楚真实故事的力量,但每一个故事后面其实都是一个个活生生的孩子、父母、教师,乃至许多人的伤。绝对不能以换取更大的善为目标,就轻易地说服自己伤害他们。整本书他坚持尽力用已经公开发表的人物传记以及文学、影视作品中的人物和故事来说理,这既是职业伦理也是写作伦理的体现——关涉具体的个人,尽力避免可预见和不可预见的伤害,不贪婪。日式的节制是我所喜欢的,你看到压抑,我以为那是教化之功。

  □徐莉

  总的来说,日本的教师、家长都过于性急,上来就想教会孩子,或者不停地指导,缺乏耐心等待孩子自发的成长……换一种形象些的说法就是,当孩子的内心开始出现了“恶”的萌芽时,大人们在等待观察“这个芽会怎么发展、会有什么样的过程”之前,就伸手把芽给掐掉了。大人这种“善意”的力量实在太强大了。——河合隼雄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