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02:健康周刊·权威访谈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D02:健康周刊·权威访谈

“全国肿瘤防治周”到来之际,新京报专访三位肿瘤专家,释疑癌症高发、癌症检测和治疗等热点问题

癌症高发不可怕,早查早诊别侥幸

2015年04月14日 星期二 新京报
分享:
季加孚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院长
支修益
中国抗癌协会科普宣传部部长
王明荣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副院长

  生活中我们常能听到“某某又查出癌症了”,各类媒体也不时抛出“癌症村”、癌症图谱报道,提及癌症,百姓也多带有恐惧心理,谈癌色变。为何癌症会如此高发?如何预防?基因检测又能起到什么作用……新京报专访三位肿瘤专家,带我们走近癌症,寻找与癌症赛跑的必胜之道。

  1 高发原因

  与人口老龄化密切相关

  新京报:在我国,癌症似乎越来越高发,为什么会这样?跟我们居住、饮食环境恶化有关系吗?

  季加孚:世界上癌症的发病率在逐年递增,而这一点在我国也较为显著,在一些地区,癌症的死亡率已经超过心血管疾病,成为人类健康的第一大威胁。

  癌症逐年递增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寿命的延长导致患癌几率增高是一方面;就医条件改善导致癌症发现率提高也是一方面;还有不能忽视的另一方面就是,虽然人们的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但由于周围环境或生活习惯的改变,发病率也在不断提高,比如说肺癌的增加与吸烟、空气污染等均有关系。

  支修益:前年美国召开的全球非传染病论坛上已经明确指出,癌症发病率上升,与全球老龄化进程的加剧有密切关系,中国也一样。但在中国,上升趋势更大,特别是肺癌。北京2013年有4.8万多名癌症患者,其中有8000多人患的是肺癌,预计今年北京的癌症患者会超过5万人,肺癌患者将超过1万人。

  生活方式对癌症的发病率影响也非常重要。比如消化道肿瘤,是吃出来的病,和饮食结构、烹调方式、食品保养方法、进食方法都有关系。而肺癌是“气”出来的病,我们要警惕“五气”缠身,包括烟气、大气污染、厨房油烟气、室内家装空气污染和生气。

  2 遗传几率 

  癌症或多或少存在遗传基因

  新京报:癌症有遗传基因吗?家中亲戚得过癌症,自己也是癌症高危人群?

  支修益:癌症发病和两大因素有关系,环境等致癌因素和遗传因素。有家族遗传史的人到了高发年龄就要注意了,比如乳腺癌是到40岁,肺癌是到50岁就要做深度健康体检了。其他人群也不能忽视健康体检。

  季加孚:通常认为,癌症是由遗传因素、环境因素以及生活习惯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癌症或多或少都是存在遗传基因的。一些癌症的特定分型呈现了非常明显的遗传性,比如说CDH1突变的遗传性胃癌、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等等。即便不属于这些具体遗传性分类的癌症,也可能存在遗传基因,但现代科学技术并没有把它们全部找到。

  在询问癌症病人的病史时,我们也会着重询问患者的家族史,但这并不意味着家里有人患癌症,自己就一定会罹患,家里没有人患病,自己就一定安全。即便不是高危人群,也要适时体检以力求早期发现,如果亲戚中得过某种癌症,更要增强健康意识。

  王明荣:绝大多数癌症并不会遗传,通常大约10%的癌症是由遗传因素造成的。另外,一些肿瘤表现出的家族性会更强一些,包括乳腺癌、卵巢癌、大肠癌等,而诸如肝癌、肺癌等并未表现出明显的家族性,但在一些高发区域,癌症也会表现出家族聚集性,以食管癌为例,太行山区、山西、山东、河南、安徽北部及江苏北部、四川北部等地相对高发,有些癌症的家族聚集性就明显一些。如果没有明显的家族史,其实可以不用刻意做一些检查。如果有明显癌症家族史,即几代之内有癌症患者,或不止一位癌症患者,可以适当进行一些基因检查。

  但就具体的肿瘤类别来说,也有所区别,像乳腺癌、大肠癌,可以进行基因检查,但像食管癌等,即便表现出家族性,也不宜进行基因检查,因为目前尚不明确食管癌的发病究竟与哪些基因相关。

  3 预防手段 

  积极治疗特定疾病也能降低患癌风险

  新京报:癌症可以预防吗?

  季加孚:癌症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进行预防的,改善生活习惯是一个重要方面,例如适当的体育运动可以降低肿瘤的发生,对已患肿瘤患者的治疗也同样有帮助。戒烟、控制体重、增加蔬菜水果摄入等简单的方法亦可大幅降低罹患癌症的风险。举个例子,烟草每年预计可导致22%的癌症死亡,这其中包括肺癌、食道癌、口腔癌、喉癌、胰腺癌、胃癌和宫颈癌等多种恶性肿瘤,预防癌症发生其实在平时的一点一滴。

  除了改变生活习惯以外,对特定疾病的积极治疗也可以降低患癌的风险。比如肝炎会导致肝硬化,最终导致肝癌的发生,而幽门螺旋杆菌的感染可以增加患胃癌的风险,通过治疗相应疾病,即可降低最终患癌的几率。而对于宫颈癌来说,有70%左右是由人乳头瘤病毒16型和18型引起的,而这两种病毒目前已经有了相应的疫苗,通过疫苗接种来降低患癌几率已经成为现实。

  支修益:美国进行了一个5.5万例的高危人群肺癌筛查项目,通过筛查降低了20%的肺癌死亡率,而我们发明一个新技术、新药物能降低3%-5%已经很不错。一个筛查能降低20%,为什么不做呢?肺癌的高发病率其实不可怕,可怕的是高死亡率,重要原因就是早诊率不够。中国70%的肺癌患者发现时就是晚期了。其实早期肺癌通过手术是可以根治的,而晚期肺癌患者,就算把所有治疗手段用完,人还是死了。

  我们的政府在早发现早诊断方面投入不够。以北京为例,政府花钱为肺癌高危人群免费做低剂量螺旋CT,但样本量才8000人。另外,大众在这方面的意识也不够,健康体检是个人的事情,不能指望政府。特别是高危人群,55岁以上,有吸烟史、肺部疾病史、肿瘤家族史、特别是肺癌家族史的人,及高危职业人员,更应该积极体检,很多机构都推出了肺癌体检套餐。我希望老百姓这辈子怎么也得给你的肺部照张相,别光顾着拿手机自拍。

  4 检测与排查 

  预防性的基因检测还不到时间

  新京报:像安吉丽娜·朱莉那样通过基因检测,提前预知自己可能罹患的某种癌症,在临床中是可行的吗?所有癌种都能通过基因检测预防和排查吗?

  季加孚:这种通过基因检测来获知某种癌症高危风险的手段在一定程度上是可行的,因为某些癌症的某些分型与基因关系密切,但是我们不能过多依赖基因检测。因为,在各个癌种中,属于遗传性分类的是少数,我们没有在其中不能说明我们不会患,更多癌症的发生还有赖于环境与生活习惯。另外,我们的科技水平还没有办法将所有与该肿瘤相关的基因检测到,基础研究领域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全面指导临床还需时日。

  王明荣:我个人认为,朱莉的做法并不值得效仿,癌症发病的可能性并不等同于真正发生癌变。某个基因突变是否会诱发肿瘤,需要大量人群样本及长期随访的前瞻性研究才能得出,目前还没有定论。另外,超过90%的癌症为散发性,并非遗传因素导致,而且有些散发性肿瘤的基因突变是在后天发生的,并非遗传得来。因此,对于散发性人群来说,预防性的切除手段并不值得推荐。

  支修益:对癌症进行预防性的基因检测还不到时间。有家族遗传史的人做基因检测预防肺癌,目前正在研究。还有好多企业是带着商业目的在做,被国家卫计委叫停了。以中国现有的实际科研水平、技术力量和临床研究程序来说,目前还不支持和提倡,朱莉的现象还只是很个体化的现象。

  5 治疗方式 

  精准分期后的个性化治疗最有效

  新京报:癌症的治疗方式越来越多样,什么样的治疗方式才是最有效的?以您擅长的癌症治疗为例,是不是越精细化的治愈率越高?

  季加孚:癌症的治疗方式非常多,包括手术、化疗、放疗、靶向治疗以及免疫治疗等等。对于某一癌症最有效的治疗,就是在尽量精准的分期下,基于病理类型与基因检测结果,同时结合患者自身情况的个体化治疗。

  以胃癌为例,术前的增强CT与超声内镜都有助于更准确的分期,发现有远处转移的患者适合以化疗为主的治疗,一些没有转移但分期较晚的患者可以辅助化疗加手术的方式治疗。手术开始前的腹腔镜探查与腹腔游离癌细胞检测可以帮助我们找到已经有潜在转移的不适合做手术的患者。术后的病理结果可以帮助我们进一步明确分期,基于不同个体的基因检测结果将提示我们患者预后的好坏、一些化疗的敏感性强弱以及靶向治疗的有效与否,针对不同个体的不断精细化将不断推动治疗效果的提高。

  支修益:我们现在是精准外科治疗加快速康复理念,治疗手段和技术很多,手术、放疗、化疗、物理靶向治疗(即射频消融技术)、“话疗”、中医药治疗,依据病人病情,我们会选择合理有效的手段治疗。

  由于有了精准的外科手术器械,可以做微创手术,也使医生操作规范化、标准化。现在手术切口很小,不像以前要切肋骨断肌肉。还有胸腔镜,打两三个孔洞,医生看着屏幕操作器械。达芬奇手术机器人的“手腕”可以360度旋转,这些高新科技在临床领域的应用很多人不知道。

  我们的化疗技术也在进步。以前是自杀式的化疗,把好、坏细胞都杀死了,毒性大,疗效差。现在针对基因突变的肺癌人群有了靶向治疗。对于靶向治疗不敏感的人群,使用的化疗药也在进步,副作用小了,疗效在提高,而且出了很多针对化疗副作用的药物,比如治疗恶心呕吐的药、增加白细胞和血小板的药等。放疗也一样,可以精准放疗。

  物理靶向治疗手段——射频消融技术,适合不能做手术、不耐受手术的病人。根据病人情况配合其他方法,可以有效治疗肺癌。

  6 新疗法讨论 

  新疗法距广泛临床应用还远

  新京报:生物免疫疗法、干细胞治疗法这些最新的肿瘤治疗方法靠谱吗?可以运用在临床当中吗?

  季加孚:一些新兴疗法近年来不断成为大众关注的焦点,免疫疗法更被著名期刊《Science》评为年度最重要科学突破,并在黑色素瘤、肾癌中得到初步应用。然而,一项疗法对患者是否有效,一定要经历细胞学实验、动物实验、少量样本的临床研究以及大量样本的随机对照研究等步骤,整个过程需要至少十余年或者更长。我们不能仅仅因为在细胞学或是动物研究当中的进展就急于应用于临床,疗法的有效性还没有得到充分的证明。

  对待这些疗法,我的观点是,在科学研究上积极推进,因为它们有可能成为提高疗效的方法;在临床应用上,我们要持谨慎态度,并不建议大家参与规范的临床研究以外的治疗。目前,除了少数肿瘤如黑色素瘤之外,离广泛的临床应用还有相当一段路要走。

  支修益:今年国家卫计委正式发出文件,生物免疫治疗和干细胞疗法都属于临床研究,不属于第三类技术。不管有多好的应用前景,目前只属于临床研究阶段,不能当商业来做。因为它没那么多证据,打着研究的旗号去收费牟取暴利就不应该,如果是真的为了研究,就应该拿到证据以后,让政府来定价,不能乱收费。

  7 聚焦肺癌 

  烟害仍是导致肺癌首位因素

  新京报:肺癌已成为中国发病率最高的癌种,为什么会这样?雾霾和烟害,两者的影响孰轻孰重?

  季加孚:肺癌是典型的受生活方式及环境因素影响的癌种,其中吸烟是所有因素中影响最显著的。我国的人群分析显示直接与吸烟相关的肺癌占所有患者的56.9%,不吸烟妇女因二手烟所致肺癌亦占到了11%左右。一些研究发现,雾霾同样是导致肺癌发生的危险因素。

  吸烟可导致肺癌,无论是从发病机制、人群普查还是长期随访等方面来看,都是有充分证据的,且其危害也已被大量研究证明。相较于吸烟,雾霾在这方面的研究还相对较少,尤其对于我国近年来的雾霾,由于时间较近,远期影响还无法充分评估。但对于我们老百姓来讲,既然都是致癌因素,且每个个体本身也存在差异,我们就都应该做好防护,最大程度降低患癌风险,这也需要政府、企业、舆论以及我们每个人共同努力。

  支修益:从全国而言,除了人口老龄化趋势外,吸烟和肺癌密切相关,特别是中国有3.7亿烟民,如果把一手、二手和三手烟加起来,接近11亿人长时间密切接触烟草,再加上老龄化,肺癌发病率能不高吗?不管所在地区的空气污染是否严重,烟害始终是导致肺癌的首位因素。雾霾可以躲,你可以戴口罩,可以不出去。而烟害是近距离的,你不可能戴口罩抽烟,没法躲,它能进入体内。

  权威态度

  将制定2016-2025年癌症中长期防治规划

  针对我国目前癌症高发的态势,卫生计生委都采取了哪些防治措施?

  于竞进(卫生计生委疾病预防控制局局长):癌症已经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一大类疾病,癌症防治工作应该说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从我们开展的工作来看,初步建起了由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临床医疗机构等共同构成的癌症综合防治体系,2009年国家还专门成立了国家癌症中心。据我们了解,目前全国有26个省成立了肿瘤防治办公室。

  另外,我们还不断完善全国死因监测系统和肿瘤登记系统,同时我们也在积极开展癌症综合防治的示范工作,在一些癌症高发重点地区开展试点,推广重点癌症的筛查和早诊早治等适宜技术,通过这些项目的实施,来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癌症综合防治策略。为了进一步加强对整个防控工作的指导,我们在加强体系建设的同时,国家卫生计生委也在会同有关部门组织专家研究制定2016-2025年癌症防治中长期防治规划,对于那些符合成本效益的早期癌症筛查、干预和适宜技术,在进行科学评估的基础上,要加大整个推广力度,使更多的百姓能够从中受益。

  D02-D03版采写/新京报记者 王卡拉 张秀兰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