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手术、放疗、药物仍是实体肿瘤的主要治疗手段
|
自今年1月底美国总统奥巴马在国情咨文演讲中宣布启动精准医疗计划后,白宫官网2月初便发布精准医疗计划的相关细节,将加快在基因组层面对疾病的认识,这也将有助于癌症治疗效果。根据报道,3月11日,科技部召开国家首次精准医学战略专家会议,首次提出中国精准医疗计划。众所周知,癌症的发病基因目前尚不十分明确,当精准医疗的风刮到癌症领域,能为患者带来多少福音?
癌症治疗是个体化治疗过程
癌症的个性化治疗是目前世界范围内公认的原则,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腹部外科主任吴健雄告诉记者,如果能够在早期发现病情,一般来说推荐手术治疗,中晚期患者可以考虑其他治疗方式,但具体的治疗方式可能会受到患者个人身体情况、病情进展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每个人的具体情况不同,建议采取个体化治疗方案。
解放军总医院肿瘤内科主任医师白莉介绍,所谓的个体化治疗,是根据肿瘤的病理和分子生物学特征,为患者选择适当的治疗,使其获得尽可能长的生存期。在白莉看来,肿瘤的病理和分子生物学特征尤其关键,“靶向治疗便是如此,如果癌症分型不同,选择的治疗药物可能就会有很大差别。”以胃癌为例,未来,治疗也将越来越注重个体化,“即便患同种癌症,患者之间也存在个体差异,况且肿瘤内部同样有差异。”
在解放军307医院泌尿外科主任陈立军看来,恶性肿瘤其实是一种全身性疾病,病变可能在某个器官上表现出来,正因如此,这也意味着在肿瘤的治疗过程中,要将局部病变部位的治疗与全身治疗相结合,而且全身的治疗往往对防止肿瘤复发及治疗有很大好处。
个体化治疗应基于规范治疗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消化主任医师李洁告诉记者,肿瘤的个体化治疗应基于规范治疗的基础上,结合患者的个体情况,选择更适合的治疗方法及药物。个体化治疗往往需要借助基因手段,针对某个靶点,“即在对患者的基因检测中,如果发现某些突变,可以有针对性地选择药物。”
白莉介绍,从分子生物学角度来看,对于与基因突变相关的肿瘤,靶向治疗便是一种选择,可以根据肿瘤的分子生物学特征,分析哪些患者更适合哪类药物,可以通过抑制性来进行个体化治疗。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肺癌、乳腺癌靶向治疗选择相对较多。
基因手段体现于预防、治疗环节
当基因手段与癌症相结合,是否会带来个体化治疗的革命?分子肿瘤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副院长王明荣介绍,在现有的技术水平下,基因手段对于癌症的预防与治疗均有体现,预防方面,仍主要体现在有癌症家族史的人群。比如,大肠家族性息肉人群,因为息肉现在可以被认为是一种癌前病变,可以通过检测相关基因,如APC基因,可以体检进行检查,以及时发现癌变的可能。对于散发性的癌症患者来说,基因手段一定是未来的研究方向,目前仍处于研究阶段,仍需要大量的样本数据、随访和循证医学证据,以明确哪些基因异常可能与哪种癌症有关,进行基因预防是有可能的。
治疗是目前基因手段对癌症的另一个有用之处,靶向治疗是其中一个方面。“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中,特别是肺腺癌,可以检测EGFR基因是否有突变,如果发生突变,患者可选用基因抑制剂(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治疗,这就是常说的靶向治疗,提高治疗的针对性。”
■ 未来趋势
个体化治疗就是“对症下药”
所谓的个体化治疗,其实就是“对症下药”,因为任何两个人的情况都不可能完全一样,按照目前的临床实践,临床诊断结果相同的患者,治疗方案基本都是相似的,但治疗效果未必相同,治疗方案对有些患者未必起效,王明荣告诉记者,“之所以有如此差别,可能就是因为我们还未发现患者其他方面的一些变化,这种未发现的差别便影响了治疗效果。”这就意味着,我们对“症”的认识还存在不足,个体化治疗是要实现不同个体的“对症下药”。
在李洁看来,目前无法对治疗方法的效果进行预测,“举个例子,很多患者的化疗方案,对于方案对个体患者的有效性及可能产生的毒性,我们仍无法预测,只能为患者选择相对合适的治疗方案。”目前确实没有一个方案、一种药物是100%有效的。手术、放疗、药物仍是实体肿瘤的主要治疗手段。
个体化治疗是未来的方向,未来的个体化治疗中,某一种药物可能仅对某一类患者有效,“可能未来面对100个癌症患者,我们有50多种治疗方法。”白莉告诉记者。
王明荣表示,除此之外,放疗、化疗等其他治疗方法,从发展的角度来看,也将与基因手段结合,这也是精准治疗的一部分,但目前还没有明确的结论。
精准医疗仍需大数据样本
王明荣告诉记者,未来的癌症治疗将全面“对症下药”,因为“症”本身就是多方面的,肿瘤的变化比较复杂,但要针对每个异常基因均进行靶向治疗,目前还不太现实,“目前比较可行的做法是,根据‘症’的不同,将患者分为不同亚群,针对个人的主要基因变化进行治疗。”因为精确的个体化治疗仍需要大量的数据研究。
“目前的肿瘤患者分类仍比较粗,大多根据影像、病理、细胞学部分基因的检测进行分类,随着技术的进步,我们可以试着对肿瘤患者进行亚群分类,不同亚群治疗方法有别,但这会是一个逐步的过程,未来的个体化治疗将多方面考量患者各种信息,包括个人情况(如性别、家庭背景、生活习惯等)、影像、病理、基因等,也能实现对患者的更准确判断。个体化的治疗是一个方向,我认为可以经由亚群分类逐步过渡到个体化治疗。”
本版采写/新京报记者 张秀兰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