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内分泌肿瘤发病增加且病情复杂,需要多学科协作
| ||
|
2011年去世的“苹果教主”乔布斯曾被不少媒体误报为死于胰腺癌,而他的真正死因为神经内分泌肿瘤。虽然该病目前仍是一种少发癌症,但近年来临床患者的增加引起了医生的注意。针对该单独病种,北京大学肿瘤医院设立了神经内分泌肿瘤协作组,突破科室设置,以实现对患者的多学科协作诊治。《寻医》系列首次探访这种非科室机构。
协作组小档案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神经内分泌肿瘤协作组于2013年5月设立,目前协作组包含来自影像、内科、外科、核医学科、病理等诸多科室相关人员,协作组的形式相对“松散”,组内成员平时仍在原科室办公,遇到有神经内分泌肿瘤患者,协作组会组织开展多学科会诊及协作,除此之外,还会定期开展系列讲座,实现不同科室医生对肿瘤的多方面理解。
现场
备餐间里的采访
李洁是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消化肿瘤内科主任医师,也是神经内分泌肿瘤协作组负责人。采访安排在医生办公室进行,病房走廊上患者、医生的声音交错,“要在这里找个安静的地方聊聊都有些困难(笑)。”用李洁的话说,这样的“环境”被同行形容为“乡镇医院水平都不如。”
随后,记者跟随李洁到了办公室对面的备餐间,由于不是备餐时间,并没有太多人进出,环境相对安静,于是,在备餐间,开始了“五味杂陈”的采访。
这是什么病?
100个病例,99个都不一样
神经内分泌肿瘤对老百姓来说,并不是一个熟悉的名字,它就像身披了一件隐形外衣,让人琢磨不透。李洁介绍,这一肿瘤相对复杂,全身多个脏器、系统,包括皮肤、消化道、甲状腺等均可能发病,很多患者因腹泻、腹痛、发作性潮红就诊,确诊为神经内分泌肿瘤。李洁在美国做访问学者期间,她的导师用“100例患者,99个情况都不一样”来描述神经内分泌肿瘤。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消化肿瘤内科副主任医师陆明介绍,神经内分泌肿瘤本身有一定的隐匿性,误诊误治比较多,“很多结直肠发病的患者被当作结直肠癌进行治疗。”任何年龄群都可能发病,但40-50岁属于高发人群,低龄患者较少。
神经内分泌肿瘤的早期发现仍比较困难,陆明表示,由于具有一定的隐匿性,70%-80%的患者可能没有任何症状,有些人可能携带肿瘤几年都没有明显症状,甚至有些患者在肿瘤发生转移时也没有明显症状,所以临床中很多患者发现时病情均较晚。但庆幸的是,它发展相对较慢,有些已经发生转移的患者,仍然可以手术切除,愈后良好。
现状
30年发病率增5倍,仍属少见肿瘤
从“一年也见不着几个”到“几乎每次查房都能见到”,神经内分泌肿瘤在近几年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李洁称,现在基本每次查房都有神经内分泌肿瘤患者。对于科室内进修的外地医生,她都会问一句“神经内分泌肿瘤你们见得多吗?”很多人给出了“只听过没见过”的答案,有些则“一年也见不着几个。”
“一年也见不着几个”意味着神经内分泌肿瘤少见?李洁称,过去一直认为,神经内分泌肿瘤是罕见肿瘤,但近几年发现,这一肿瘤的发病率在增加。以美国2004年的数据为例,在过去的30年中,神经内分泌肿瘤的发病率增长了5倍。尽管如此,目前,神经内分泌肿瘤依然是一种少见肿瘤,整体人群发病率在5/100000左右。
对策
影像、病理等多学科协作
李洁介绍,考虑到神经内分泌肿瘤的发病增加及情况的复杂性,有必要成立专门针对这个疾病的协作组,2013年5月,医院设立了神经内分泌肿瘤协作组,这也是在国内较早针对这一肿瘤开展协作组的医院。
依托于医院2005年就开始的消化道肿瘤MDT(多学科整合医疗会诊机构),协作组除了开展病例讨论,还会定期开展专题讲座。协作组成员目前涵盖了影像科、核医学科、病理科等相关科室,平时医生仍分布在原来科室,在有病例需要讨论时,以MDT的形式进行讨论。
在李洁看来,协作组的一大特色是,将核医学引入肿瘤的诊断中,利用pet-ct开展针对神经内分泌肿瘤的特殊检测。在消化肿瘤内科副主任医师陆明看来,肿瘤专科医院的背景是协作组的最大优势,病理科、核医学科及其他科室本身实力较强,一些高水平检测手段的开展,对于临床有很大帮助。另一方面,协作组内,多个相关科室共同讨论,能够对患者进行综合治疗。
■ 对话
发病率增5倍
检测技术进步“贡献”了部分患者
新京报:哪些原因引起了神经内分泌肿瘤发病率升高?
李洁:同其他肿瘤的发病情况相比,神经内分泌肿瘤是增加比较快速的一种,高发原因目前仍不明确,可能与生活方式的改变有关,但这只是癌症发病的一个促进因素。对于肿瘤的高发,需要理性看待,一方面是因为这种肿瘤的发病率的确增加了,另外,诊断技术的进步也增加了人们对这种肿瘤的认识,能够在更早期发现。
陆明:相较于其他肿瘤,神经内分泌肿瘤的发病率增加速度远高于其他肿瘤。但其中一部分原因是人们对疾病的认识更加清晰,诊断率也在增加。
新京报:国内有没有相关数据?
李洁:目前还没有,从我们协作组累计的病例来看,目前已经记录的300多名病例中,患者发病部位不一,其中,在食管发病的,通常为恶性程度较高的神经内分泌癌,阑尾也是好发部位,以良性居多,但这毕竟只是一个单中心的数据,还很难反映整体情况。
新京报:为什么会关注神经内分泌肿瘤这一少发癌种?
李洁:在基于对神经内分泌肿瘤认识的基础上,2005年我们逐渐开始意识到,临床中神经内分泌肿瘤患者有明显增加,无论是门诊还是收治入院,以前一年也见不到几例。后来,我2009年到美国做访问学者时发现,国外情况同样如此,神经内分泌肿瘤患者也不少,平均每周门诊都能遇到。另一方面,诊断技术的进步也“贡献”了部分病例。
陆明:临床中发现,神经内分泌肿瘤的诊断与治疗不是一个科室能够解决的问题,需要借助多学科的讨论,这也是针对单病种建立协作组的一个考虑。
本版采写/新京报记者 张秀兰
本版摄影/实习生 彭子洋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