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23:教育周刊·师之道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D23:教育周刊·师之道

张建芬:培养拥有海洋情怀的世界公民(1)

2015年04月20日 星期一 新京报
分享:
张建芬 北京市海淀区七一小学校长。1981年参加工作;2008年12月调入培英小学任党支部书记、校长;2011年7月调任七一小学任校长。

  北京市海淀区七一小学,一所以海军特色著称的学校。学校的海洋教育是一大特色,学校不仅开发了以“海洋、海韵、海娃”为主题的校本课程,而且在各个学科中渗透海洋知识。去年,学校提出了“美丽教育”的理念。校长张建芬说,“美丽教育”要达到的目标就是,培养拥有海洋情怀和国际视野的世界公民。

  各学科授课融合海洋知识

  七一小学,地处海军司令部大院内,原为海军干部子弟学校,现为海淀教委所属的公有制办学体制学校。

  4月9日,六年级4个班的学生聆听了学校校本课程《海洋》——《不要让海洋沦为蓝色的“垃圾桶”》,这个学期,学校已经先后开设了7期有关海洋知识的主题讲座。

  张建芬说,开设讲座只是学生们学习海洋知识的一种方式,基于学校的地理环境和资源优势,学校不仅开设了以“海洋、海韵、海娃”为主题的“三海”校本课程,还通过跨学科融合课程,让学生们在不同学科的课堂教学中通过诵读、计算、实验、欣赏、绘画,全方位立体地探索海洋的奥秘,知海洋、爱海洋、护海洋,进而增强爱国主义情怀。

  低年级部分学科试行短课时

  2012年,海淀区选取了14所小学率先开展“课程整合、自主排课”实验,七一小学就是这14所学校之一。

  当年,七一小学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设计了“大小课”“长短课”。

  “通常一节课都是40分钟,对于1至6年级的学生全是40分钟是不太合理的,不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张建芬说,针对一、二年级孩子注意力时间比较短,学校在数学、英语、音乐等课程上尝试实行30分钟教学。“虽然一节课的课时缩短了,但学校通过增加频次的方式来保证国家规定的课程总课时量不变。”

  现在第一轮实验的孩子已经是三年级的小学生。张建芬说,实施一段时间后,也发现了一个困难,实施“长短课”的孩子下课时间与别的年级学生不一样,下课时会对其他年级学生有干扰,对此学校也在不断地摸索和调整中。

  小组合作把更大空间还给学生

  走进七一小学的教室,学生们的课桌全是四人围成一组。学习单抛出问题后,学生们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开始与同伴交流分享。

  “以往的课堂模式是老师铺好石头,学生踩着石头过河就成,学生没有独立过河的机会,没有完整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经历,没有问题,只有答题。”张建芬说,现在学校的课堂要以“自主研究”为基础,提出:只要学生的学习还没有开始,老师的教学就不能开始。

  同时学校提出了“大空间理念”,将以往教师与学生问答的交流空间放大,扩大为学生小组内部的交流、组际间的交流、老师与学生个体的交流,小组与老师的交流,小组成员与全班学生的交流,创造一种全渠道的交流。活动空间更大更丰富,学生才能更好地表达自己的个性和多样性。

  在这样的课堂上,老师和学生正逐渐成为一种学习共同体;合作不仅仅是一种学习方式,也逐渐形成一种生活方式,更是一种价值观的呈现。

  (下转D24版)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