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07:教育周刊·特别报道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D07:教育周刊·特别报道

教育选择多元化是时代的发展(3)

2015年04月20日 星期一 新京报
分享:

  (上接D06版)

  【关键词2】

  如何避免“应试化”

  周心欢:应试化怎么避免?我觉得首先一个问题是,什么是有效的教育?如果考试成绩合格,就是有效教育的话,那这个问题好解决。

  但是有效的教育还包括考试之外的东西,分数背后有可能是非智力因素,这些因素常常是家长和社会不是特别重视的东西。我觉得要避免真正的应试化,我们的教育不能太功利,家长也不能对教育太功利。

  在孩子考上好的大学和有一个健康的身心,有能力追求自己的幸福之间,你选择哪一个?作为家长,你要什么样的孩子?是个值得想想的问题。

  尼古拉斯·杜瓦尔:国外学校有一些基本的要求,比如我们说的四个C。第一个C(critical thinking)就是独立和批判性的思考方式,并不是所有的都直接接受。第二个C(collaboration)就是小组学习,要配合协作,解决问题也不是单枪匹马,而是经过一个团队来共同解决。第三个C(creative)就是创造性,但是创造性是没有考试能够准确评价的。最后一个C(communication),很难把它全部的意思翻译出来,但是它的方式有多种多样,包括做一个幻灯片演讲,或者做一个小视频短片,抑或是面对面沟通交流。有效精准的沟通也至关重要。

  刘学言:避免应试化,就要在考什么、怎样考上下工夫。

  朱建民:我在今年1月份到美国参加了一次中美校长论坛,对我很有启发。美国的一些知名大学在录取学生时,更看重什么?一个校长说他们在选学生的时候,不是看这个孩子的过去和现在优秀不优秀,考试成绩只能说明他的过去和现在,而是更要看这个孩子未来优秀不优秀。第二,不是看他本人优秀不优秀,而是看他能不能带动他周围的人去创造优秀的成绩。第三,要看这个孩子在高中阶段在哪些领域有特殊的兴趣爱好和潜质,在哪些领域有研究成果,我录取你,你能给我这个学校带来什么?我想这些对我们中国的教育都应该很有启发。

  35中的培养目标,是具有中国情怀的世界人和具有世界胸怀的中国人,这是我们的培养目标。我们在国际教育当中一定要避免中国式的应试和思维模式,好像我分数好了,我就能被名校录取,其实不然。我们应该更多从培养人来思考这个问题。

  王鲁英:孩子出去,考试是离不开的,我们怎么做呢?在学校内部,GPA考试重视的是过程。另外就是标准化考试,包括语言类的考试,托福、雅思,还有SAT,还有国际课程,AP这些考试。我们都实行了“教考分离”,在实施国际课程中,这些标准化的考试都是单独的第三方出题。

  ■ 数字

  从2005年到2013年,中国留学生增加了3倍,而研究生只增加了一倍,其中那两倍多主要是在本科以及本科以下的人群。

  2005年,在美国私立高中读书的学生仅有65人,到2013年就已经达到20000多人。

  (根据北京市海淀国际学校中学校长朱燕发言)

  ■ 家长提问

  根据孩子未来选择国际教育

  Q:以前认为很多学生选择国际学校是因为没有北京户口,不能在北京参加高考。为什么现在越来越多北京户口的学生也不参加高考,而选择上国际班?

  周心欢:我特别为在座家长的孩子生在现在这个时代感到庆幸。因为我们的孩子可以有更多接受到不同教育的选择,教育的平台更多样化了。决定我的孩子是否选择国际部或者国际化教育,不在于户口的问题,而在于对孩子教育的设计。这一变化说明越来越多的家长想让孩子去国外学习,将来有更多的全球视野。

  ■ 建议

  量表可测试是否适合国际教育

  ●马学雷,北京民办教育协会秘书长

  我给家长一个建议,孩子什么时候留学,什么时候上国际化的学校,家长们可以去学校和培训机构里找一找,有没有专门用来考察的量表。对孩子什么样的性格,什么样的能力,什么样的情绪,可以让孩子测试一下这个,提供一个数据化的判断,不光是自己感性的判断。这种量表,教育、财政都已经开始采购了。

  孩子的教育要结合家庭规划

  ●尼古拉斯·杜瓦尔,天津黑利伯瑞国际学校校长

  小孩的教育是跟整个家庭的规划结合在一起的。如果全家都打算未来移民到国外的话,那就没问题,小孩早出去是没问题的,但是小孩如果出去接受教育打算还回来的话,要慎重考虑要不要把小孩送出去太早。

  D02-D07版采写/新京报记者 缪晨霞 杜丁 许晓静

  D02-D07版摄影/新京报记者 王远征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