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04:教育周刊·特别报道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D04:教育周刊·特别报道

教育选择多元化是时代的发展(1)

2015年04月20日 星期一 新京报
分享:

  今年,新京报京津冀国际教育联展首次在展会现场举办了国际学校(国际部)校长沙龙,北京二中副校长周心欢、北京35中校长朱建民、北京市海淀国际学校(海淀外国语实验学校)中学校长朱燕、北京王府学校副校长王鲁英、力迈外国语学校校长刘学言、天津黑利伯瑞国际学校校长尼古拉斯·杜瓦尔等民办国际学校和公办学校国际部的负责人,探讨了“国际教育低龄化”和“如何避免国际教育应试化”的话题。20多位幸运家长获得了参与沙龙的机会,现场与校方负责人交流了各自关心的国际教育热点问题。北京民办教育协会秘书长马学雷主持了此次沙龙。

  议题一

  如何看待国际教育低龄化

  【关键词1】

  低龄留学的利与弊

  周心欢:对于低龄化出国留学的利和弊,是从孩子个人的情况和家庭的情况的不同来定位的。一般来说,大家首先公认的,如果更早出国,能够到国外去学习的话,可能英语语言能力更容易提高。另外,孩子到国外去留学的时候,他学习当地的文化,和当地文化的交融可能会更好。

  但是也有弊端。比如孩子年龄很小,性格、行为习惯都没有完全定型,还是在被培养和潜力正在开发的时候。当他面对国外的学习和交友生活时,也许他的交流能力和沟通能力没有很快的提高,反而遇到困难,变得很自闭。所以我们希望的利可能也是弊,孩子性格的塑造可能不是按我们的理想去走。

  其次,早出去的孩子,在国外上高中,他可能躲开了国内更多大学申请的压力和竞争的激烈性。但如果从反面来考虑,国内的孩子通过一系列激烈的竞争,通过吃苦而得来的一种成就,会更永久地激励孩子在国外学习的目标,成为一种动力。

  第三点,早出国留学,从家庭经济情况来看,肯定花费的钱要多得多。从家庭、从亲情来说,孩子送出去得越早,你必须割舍亲情越早。

  尼古拉斯·杜瓦尔:在澳洲黑利伯瑞学校的时候,我看到了很多年轻的中国孩子去那边上学,很有感触。家长们把小孩送到国外,低龄化留学主要有3个动机:第一个肯定是语言,第二个是更熟悉西方的社会背景、文化氛围,第三个是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的区别。

  但是孩子很小就离开家,出国之后,除非这个小孩他心理非常成熟,不然他一直都会有压力。另外,国外教育体系或者学校的安排都是以西方孩子为中心的,所以中国的孩子去了之后,多少会有一点被边缘化。

  还有一个家长都会担心的问题,小孩太早出国,会不会对自己身份的认同还有中国的文化造成一部分缺失的情况?到他长大成人之后会有一些对自我的不清楚定位,所以就会造成他对自己的文化背景跟身份的一个认同问题,到底自己算是中国人还是西方人呢?

  家长很多都会低估学生出国之后适应的时间,其实是要两年左右的。在孩子小的时候,他们出国之后会很孤单,很想家,听不懂东西,甚至大家闲聊他也听不懂,这时候他很难把这个东西处理好,但是等到上大学,其实也可能平均需要一年左右时间来适应。但是他们已经足够成熟,足够大,来处理好这个转折期了。

  (下转D05版)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