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08:文娱新闻·人物(一)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C08:文娱新闻·人物(一)

台湾新生代编舞家新作亮相北京“两岸小剧场艺术节”,接受新京报专访谈艺术与科技跨界实验

黄翊 机器人是倒影、舞伴,忠心、不背叛(1)

2015年04月22日 星期三 新京报
分享:
机器人“库卡”

(KUKA)

祖籍德国,型号KR-16,是一个货真价实的工业机器人。在工程师的眼中,库卡是一个“有大脑的机械手臂”,可以装配汽车,载运重物。

黄翊

新生代编舞家、舞蹈家,1983年出生于台湾,毕业于台北艺术大学舞蹈创作研究所,擅长结合层次丰富的影像与细腻的肢体展现,是林怀民口中“可怕的孩子”。

新京报记者 王嘉宁 摄

  给机器人编舞是一种怎样的体验?在黄翊眼中,名叫“库卡”的机器人有呼吸、有温度,和一只小狗,一头小象,或是一个孩子没什么分别。这个台湾新生代编舞家三年前专门去学习了机器人的“语言”,编写程序,教库卡如何“跳舞”。最终,他与库卡的20分钟“双人舞”,在台湾数位艺术表演奖抱走了百万大奖。之后,原本要和库卡说再见的黄翊获得广艺基金会的资助,这才有了升级的60分钟版《黄翊与库卡》。升级版今年初在纽约首演,第二站便抵达北京,于上周末在“两岸小剧场艺术节”上演。舞台上,等人身高的库卡,如同被赋予了生命一般,不仅可以模仿黄翊的动作,甚至在双人舞中给他支撑,成为可靠的“舞伴”。不过,这个死脑筋的“舞伴”动作精准得吓人,再厉害的真人舞者到“他”面前都要乖乖“认错”。

  “驯服”机器人绝非易事

  ●写程序消磨耐心:10小时才能编1分钟

  ●和库卡跳舞有“危险”:留出空间确保安全

  自儿时起,学舞的黄翊就幻想着与机器人共舞。在他的想象中,机器人不是冰冷的机械体,而是像小叮当一般陪伴人类的宠物或朋友,“这是我对机器人的想象,很忠心,不会背叛,也不太有情绪”。然而“驯服”一个机器人绝非易事,舞者胡鑑就有亲身经历。两三年前,黄翊让他去学习操控库卡,“我上了三天的课,我的库卡是个疯子,完全不受控制”。

  对于依靠自学精通电脑,15岁就接活给人设计网页的黄翊来说,好像就没那么难了。上完一星期库卡的培训课,他就通过了考核,把机器人借回到排练场。真正上手给库卡写程序却是一件消磨耐心的事,10小时才能编1分钟,新版的部分段落每1分钟甚至需要20个小时。黄翊坚持自己写程序也是没办法的事,“工程师在工厂里写一段程序就能赚很多钱,所以他们不太可能跟我耗那么长时间,投资回报率很低”。

  与库卡相处的半年,黄翊将“他”想象成自己的倒影,观众也会在作品中看到黄翊和库卡做出相近的舞蹈动作。实际上和库卡跳舞有一定的危险性,台湾的工业机器人法规规定,机器人作业时,人类不可进入其动作范围。黄翊找到方法避免违规,在设计程序时留出空间确保安全。“至今没有人受过伤,只有我在库卡不动的时候,不小心踢到‘他’,脚淤青了”,黄翊说。

  库卡在北京的首秀,上海的库卡公司也组团来围观。有人看到视频就问,这个工程师也是跳舞的吗?台湾工作人员回答,就是黄翊本人。对方大为震惊,说“这一定要上春晚”。

  (下转C09版)

  C08-C09版采写新京报记者 陈然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