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09:文娱新闻·人物(二)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C09:文娱新闻·人物(二)

台湾新生代编舞家新作亮相北京“两岸小剧场艺术节”,接受新京报专访谈艺术与科技跨界实验

黄翊 机器人是倒影、舞伴,忠心、不背叛(2)

2015年04月22日 星期三 新京报
分享:
库卡不仅可以模仿黄翊的动作,在双人舞中还给他支撑。胡福财 摄
在《机械提琴 交响乐计划之一》中,黄翊让舞者以舞姿牵引机械提琴自动演奏。

  (上接C08版)

  两张标签:舞蹈家+极客

  ●差点成为偶像男团Energy成员

  ●辗转于舞蹈、摄影、录像、装置等多个领域

  作为台湾地区最活跃的科技表演艺术家之一,两届数位艺术表演奖得主,跨界对黄翊来说早已是家常便饭。辗转于舞蹈、摄影、录像、装置等多个领域,舞蹈家与极客(geek)始终是他身上相安无事的两张标签。不过,跨界最远的一次还是在他大一那年。当时在舞蹈教室学街舞的黄翊被星探相中,力邀其加盟组建中的台湾偶像男团Energy。经过短暂的犹疑,黄翊拒绝了。

  从小在家中开设的舞蹈教室看母亲教探戈,也跟着从事广告设计的父亲习画,成长过程中与电脑结为亲密伙伴,这一切都为黄翊日后进入科技表演艺术领域打下了基础。在台北艺术大学舞蹈系上学期间,黄翊被他的老师罗曼菲(知名舞者,云门2创团艺术总监)推荐给云门舞集创办人林怀民。罗曼菲病逝后的2006年,黄翊在“罗曼菲舞蹈奖助金”的帮助下,开启了他将舞蹈与科技结合的实验——舞蹈影像作品《转》,灵感源于乘车时窗外不断倒退的动态景象。舞台上是一个末端安装了摄影机的手动机械臂,摄影机围绕舞者转圈,拍摄出流动不间断的画面。

  此后,黄翊在2010年开始发展的实验《第二层皮肤》,运用了“感温变色”技术,结合舞蹈、装置,探索人际交往中触觉性的关系。同年的《机械提琴 交响乐计划之一》,一改“音乐引领舞蹈”的惯性思维,让舞者以舞姿牵引机械提琴自动演奏,反向创造出音乐。最新作品《黄翊与库卡》去年受邀在奥地利林兹电子艺术节上演出。

  “可怕的孩子”长大了

  ●他在编舞上“知道如何提炼精华”

  ●自认在科技与艺术跨界领域贡献更多,“因为纯肢体编舞家有太多了”

  除了“高科技之舞”,黄翊对纯肢体的舞蹈也从未放弃。作为当时云门2最年轻的编舞家,三年前他曾随舞团首度来大陆巡演,编创的两个纯肢体作品《流鱼》、《下回见》备受好评。旅美舞评家、教育家王晓蓝指出,黄翊的两支舞是整晚演出中“思路最清晰的作品”,“他很聪明,知道如何提炼精华,编舞上有种精巧,有份魅力”。

  2013年,黄翊获亚洲文化协会奖学金赴纽约进修半年,次年与纽约Sozo艺术家经纪公司签约,这也意味着未来更多创作、巡演计划将在国际范围展开。

  而在更早以前,他创办了自己的工作室,带着两位云门2出身的舞者胡鑑、林柔雯走上“单飞”之路。身边工作人员感慨,从纽约回来以后,这个林怀民口中“可怕的孩子”长大了,开始更有规划地主导自己的未来。眼下,科技与艺术的跨界实验还将继续,黄翊清楚地意识到这是他的机会,是未来在更激烈的竞争环境中得以安身立命之本,“我在这个领域的贡献会比在纯舞蹈多,因为纯肢体编舞家有太多了”。

  忆起在纽约的感觉,黄翊难掩兴奋。在每晚都有上百场演出的纽约,口味挑剔的观众见多识广,不够独特只能甘心泯然众人矣。“我想要记下那种竞争的感觉,我会比较有动力,每一次都要拼命,这让我在做决定的时候更加准确”。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