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3:时事评论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A03:时事评论
上一篇  下一篇

北大学生真的不爱读书了吗?

2015年04月23日 星期四 新京报
分享:

  大学生评论大赛

  现在的大学生有了更多的途径来了解社会,阅读介质、阅读方式和阅读习惯也在改变,纸质书借阅量下降是意料之中。

  最近一篇题为《高校图书馆借阅量创十年新低,孩子今天你读书了吗》的报道里给出了一组数据:2014年北大图书馆书籍借阅总数62万本,为近10年最低,而在2006年这个数字是107万本。许多高校图书馆借阅排行榜显示,最受大学生欢迎、高居排行榜前三的多是《明朝那些事儿》《藏地密码》《盗墓笔记》之类的通俗作品。报道一出,随之而来的就是“连北大学生都不爱读书了”之类的声音。

  而另一个没有被报道的事实是,在北大,许多学生已经习惯阅读电子书籍和期刊。我之前为了做“挑战杯”的课题,采访过北大图书馆的聂华副馆长。她说,北大图书馆在2011年上线的“未名学术搜索”功能在2012-2013年间的检索量提升了200%。学生使用“未名学术搜索”,只需要输入关键词,就可以将各类电子资源“一网打尽”,下载到电脑或者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上进行阅读,而电子资源采购经费也占到了全部采购经费的42%。阅读介质、阅读方式和阅读习惯在改变,纸质书借阅量下降是意料之中。

  此外,我身边真正爱读书的同学都愿意掏钱买书来看。老一辈的人们没钱买书,公共图书馆为他们提供了免费的精神食粮;现在生活水平提升了,学生能拥有自己的书,从这个角度来说,图书馆借阅量下降,转向“藏书于民”,未必不是一件好事。

  而就算是通俗作品受到热捧,也不必过于担忧。“人文素养太差,没有独立和深刻的思想”未免言重。通俗作品主题新颖,娱乐性强,作为课余时间一种消遣方式也未尝不可。“阳春白雪”是值得一看的经典,读“下里巴人”就不算长知识了吗?

  现在社会上许多提倡读书的活动大有“为了读书而读书”之势。阅读的本质是加深对于世界的认识和思考。“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古人通过读书和行走来认识世界,而现在的大学生有了更多的途径:浏览社交媒体获取信息和观点;参加大学的讲座与名师面对面交流;出远门游学、实践等等。因此即使读书的人减少了,也不代表大家都头脑简单,空洞无物,只是提升自我的选择更多了。指望学生仍然“一心只读圣贤书”,就是故步自封的看法了。

  □田维希(北京大学学生)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