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06:文娱新闻·互动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C06:文娱新闻·互动

20人与导演微信群聊1小时,问题很八卦,导演回答“很正式”但还是分享自拍啦

林奕华的人生电台,跟你聊“恨嫁”与“文青”

2015年04月24日 星期五 新京报
分享:
嗨~各位朋友大家好,现场声音来自林奕华在台北木栅《恨嫁家族》的彩排现场。现在是傍晚6点钟,我们刚刚完成了从下午三点开始的走台,我把大部分演员都放走了,现在来跟大家交流。——林奕华的开场白让参与群聊的人大呼“导演好正式”,接下来的提问却非常“八卦”。
文艺sao客:导演喝口水,给我们上张自拍好吗!
观众:导演似乎不是很喜欢自拍。
林奕华:马上。
互动就在林导自拍照发布后,开场。
除了自拍照,导演还特别奉送《恨嫁家族》全体演职人员排练场大合影(右上图)
观众:比前阵子在北大见的时候气色更好呢!看来台北还是养人!
林奕华:我觉得自己这两年的变化很大,好像老了十年。
结束:最后一张照片(右下图)是林奕华主动发布,“照片是我,还有我们的小助手,他一直在按着电话,手指头都很痛,请大家给他一个……应该给他什么呢?好的,谢谢大家!”
群里点赞鲜花和红心送给了小助手和林导。
爱不只是一个人对一个人的,有时候可以是一个人跟很多人的。如果我一边得不到,另一边去给予,这就是一种平衡。——林奕华
想知道更多微信群聊的问题和答案,可以扫描二维码关注“文艺sao客”,输入关键词“林奕华”了解更多。

  按照每部戏3小时的“非常林奕华”惯例,本次林奕华跟新京报读者的微信互动居然只有1小时,可以说是“非常不,林奕华”。但这1小时,是林导在台北排练《恨嫁家族》的间隙,牺牲了晚餐的时间,首次尝试与20位戏迷微信群聊,关于恨嫁,关于“文艺女青年”、关于成长……林奕华知无不言,帮忙按语音发送键的助力累到手酸,聊天中不爱拍照的林导还分享了自拍、剧组合影,诚意满满。而由林奕华执导的《恨嫁家族》将于今晚起,在北京保利剧院连演三天。没能进群聊的,可以去现场感受“非常林奕华”的魅力。

  畅聊 时光

  一半在恋爱,一半在失恋

  Q:请问恨嫁女和着急上床的男人,谁更可怕?

  A:着急上床是动物本能,恨嫁是社会本能。一谈到本能,我们就是又爱又恨。因为总怕最本质的那个我跟人群中的我会打架,而且两败俱伤。所以恨嫁女跟着急上床的男人是一体两面。没有谁更可怕,只有谁怕谁。

  Q:在你看来,那些受男性喜欢,能嫁个好男人的女性,一般需要具备哪些特质?

  A:这个问题中“受男性欢迎”、“嫁个好男人”,这些好像都已经有预设了。我的回答很简单,就是你不能预设任何东西。预设都是把我们的价值放在市场经济的角度,而不是放在人格的角度。好像所有事情都可以量化,用数字来评估。这也是让人变痛苦的原因之一。

  Q:前些天去听过讲座见到你真人,皮肤好好是怎么保养的?有人说“再好的护肤品都比不上爱情的滋润”,你同意吗?

  A:是打算让我说现在用的品牌吗?其实也没有很好。我的生活分成两半,一半是永远保持失恋,另一半是保持在恋爱。因为我们大部分时间都是一半在被拒绝,一半在给予。被拒绝是因为想要的东西得不到,如果每一天都在“得不到”,那真的就是一直在失恋。除了得不到,一定有东西是可以给出去的。我的经验可以给出很多,那些对我来讲就是恋爱。

  给人贴标签是种歧视

  Q:导演你对现在00后的人群了解吗?

  A:这问题好像在问我对现在的互联网了不了解。00后跟90后、80后非常不一样,因为思维模式不同。说到对00后人群了解吗,我们做艺术创作不只是要去了解00后人群,这就好像历史课的老师不只是在教历史,还是教市场研究。我们那么在意去了解年轻人,很多时候只是把他们当成一种产品来了解,了解他们的爱好和思维模式,只是想掏他们口袋里的钱。

  Q:我想弱弱地问林老师怎么看待“文艺女青年”这个品种,很多人说这是病,得治。你觉得呢?

  A:我觉得真正的病是“贴标签”,贴标签其实是一种社会病。“文艺女青年”这个标签也是一种性别歧视,这个标签包含着一个意义“装”,是一个面具,一种时尚,一个姿态,和穿衣服的风格。其实“潮人”不也是一种“装”吗?当我们都去归纳每一个“品种”的时候,我们自己也很难不被分类。都被归纳成标签以后,人与人之间剩下的就只有种族歧视,只是大家彼此投以白眼而已。

  说给戏剧的私房情话

  Q:2007年《包法利夫人们》开启了你在大陆的戏剧之路,这之后你的创作理念有受到市场冲击吗?

  A:做《包法利夫人们》的时候没有想过会到大陆,到今天我尽量也是在维持比较单纯的创作。如果我创作的时候要先想这个元素可以怎么卖,吸引谁,我觉得我整个人的状态就会是“在商言商”。我理解的人生,我感兴趣的事物,我在思考的问题,我说故事的方式,我的演员们的魅力和能力,所有东西加起来自然就是吸引人的。当初找张艾嘉、郑元畅,也没人知道这个组合是不是一定成,真正打动观众的也不是只有一张明星牌。市场我觉得就是买票的观众感受到一种磁场,感觉到被吸引。

  Q:你把《三国》的完整视频公布在网上,对于视频放上网,除了版权还有什么考虑?

  A:我觉得我的戏如果都是80块钱,应该很多人想来看。可因为我们成本太高了,不是每部都可以放在网络上,《三国》是一个特例。《三国》没有那么多明星演员,不是很好变成商品。现在在网络上、电影院里看话剧,在欧美很普遍。

  Q:把全部的精力都投入戏剧,这样的人生有遗憾吗?

  A:开心都来不及,戏剧本身就是一个非常非常……大的blessing(福分)。戏剧就好比人类学,让我们明白人的思想行为是如何发展到今天的。戏剧还是心理学,因为是讲人,人不只是有表面的行为,还是有很多对自己的不了解。戏剧又牵涉到各种价值和意义,它也是哲学。戏剧还是美学,生物学……喜欢戏剧是没有遗憾的,唯一的遗憾是,很多人觉得戏剧要被大家接受,我觉得光是接受不够,还要有改变。生命有限,能够改变的事情也是有限的。

  感悟成长是学会与自己相处

  Q:导演当年在进念和小伙伴们都玩些什么?有什么难忘有趣的八卦可以分享下。

  A:这些八卦现在分享也没意思,因为都是明日黄花了。不新鲜的八卦是,所有团队里都有一些情感八卦,年轻人嘛都在一块儿,这个没有例外。在上世纪80年代的香港文化圈,我们被叫做“进念人”,好像外星人一样。我们被认为是很难理解的,特立独行的。我们一定是有某种共性,比如我们穿衣服都是黑白灰。我们是有自己的密码和语言的一群人。

  编者注:成立于1982年的“进念二十面体”,由从美国留学回港的荣念曾带领林奕华等一批有意于戏剧探索的人创建。80年代林奕华组织策划的一系列艺术电影放映活动,吸引了一大批文艺青年,他们后来成为香港流行文化界的中坚力量。

  Q:在英国那段时间你有什么刻骨铭心的经历,让你把去英国前后当做人生的分水岭?

  A:我是因为失恋才去英国的,我去英国有一种破釜沉舟的心情,原先只打算待三周,后来留了八个月。没有钱,去打黑工,在唐人街的一个录影带店,无线电视把一些录影带租给华人。那时候我已经29岁了,那段时间我学会独立,所有朋友都不在身边,我以前的习惯比如睡前要跟朋友打电话讲到累都没有了。要学会自己跟自己聊天和相处,每天从车站走回家,那个过程你最好的朋友就是你自己,还有就是天气、树、风。那感觉真是天大地大,不叫孤独,而叫清净。这个分水岭的帮助就是,后来我回到香港跟朋友相处多了,我发现原来的很多话题,因为大家成长了,都有了不同的看法,友谊也慢慢淡化了。我才知道伦敦清净的日子让我学会,自己和自己相处是多么重要。

  恨嫁”专区

  Q:这次《恨嫁家族》演出和去年比,有什么调整吗?

  A:这次演出跟任何一次都不一样,因为演员的人生经历至少又多了九个月。这就是舞台剧跟电影比起来,舞台剧比较贵的原因。所以回答这位朋友,你多看一次《恨嫁家族》也许就像在同一个人生问题上多开几扇窗,让更多新鲜空气、光明可以走进来。

  Q:戏里弟弟有一个拍照的小动作,每次都会伴随着咔嚓声。这个设计的想法是什么?

  A:这问题很好,刚排戏的时候我还在想。弟弟不是家庭的一分子,来到姐姐的婚礼,希望能跟姐姐重新建立家庭关系,我觉得他最合适的就是去拍照,拍照就是时间的定格,这个动作的象征意义是弟弟很想了解这个本来应该很了解的姐姐。

  Q:戏的最后为什么是二妹与大姐前度的对话?

  A:《恨嫁家族》有很多视窗可以打开,表面上是一个故事,但每个角色都代表一个故事,13个演员有13个故事,他们的交会也产生新的故事。戏的主角是大姐,大姐的三个男人,前度、同事、新郎,从心理角度看,这三个男人是大姐自我的三重折射。

  我们初恋的时候,喜欢的人大部分跟自己是非常相似的,大姐的前度是她年轻时自恋的对象。到了第二个男人同事,说明她成长了,有了事业上的野心,能够让她有感觉的也是能跟她竞争的对手。第三个男人是后来的新郎,他很单纯,比前两个男人善良。新郎让大姐非常害怕的原因是,他的善良纯粹让大姐害怕,因为这提醒她自己已经不是那样了,她怎样才能拥有新郎有的这种质感呢?当然就要改变。前度是被大姐留在过去的那个自己,戏结束在这里是因为,对我来说,二妹在家里也一直是大姐的影子。有些人可以往前走,把她的过去留在另一个地方。

  C06-C07版采写 新京报记者 陈然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